“最美乡村教师”郜艳敏,一个谎言的诞生
郜艳敏在给学生上课
《嫁给大山的女人》剧照
腾讯娱乐专稿(文/洪潇潇编辑/三替)
因为一部名为《嫁给大山的女人》电影,时隔多年,郜艳敏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2006年,河南姑娘郜艳敏被评为“感动河北十大新闻人物”,获奖的理由是:1994年,时年18岁的她在石家庄火车站被人贩子拐卖到河北省曲阳下岸村,在拐受尽凌辱、磨难后,她成为该山村小学唯一的女教师,坚持了21年。2007年郜艳敏的事迹被拍成电影,2013当选为最美乡村教师。
这个神奇的电影、和几次令人眩晕的评奖,与残酷、令人无力的真实事件勾连在一起,愈发显示出这是一个荒诞、恐怖的怪圈。
这部90多分钟陈词滥调的电影,充满了对女性甘于奉献的刻板印象和道德绑架式的讴歌。编剧和导演选取了一起轰动性的社会新闻,却有意识地篡改了整个故事,通过导向明确的重新讲述遮蔽了真相的本来面目。影片的逻辑和感动河北人物评选一脉相承,目的更是分毫不差,这不是一次正常的改编,而是一个居心叵测的谎言。
从来没有买卖人口这回事
作为一部曾经在CCTV6播出的电影,《嫁给大山的女人》平铺直叙了一个相当主旋律的故事:山菊不幸被人贩子劫持,幸遇山里的大爷救了她。在阴差阳错的误会终于冰释之后,山菊不仅被大爷一家的淳朴善良深深感动,更对失学儿童们心生怜爱,于是主动放弃了回家,留在大山里做了一名光荣的代课教师——是的,被篡改了的故事里有两个关键词,第一个是“误会”,第二个是“主动”。而这两个关键词,构成了谎言的核心。
首先是误会。
《嫁给大山的女人》对郜艳敏事件最重要的一个篡改,就是在这部影片里,大爷一家从来没有想过要买山菊当媳妇,一切都是误会。带走山菊的初衷不是买卖,而是从穷凶极恶的人贩子手底下救人(或如片中村长所言,是“见义勇为”);后来迟迟不肯放人是因为村民起哄,老实人在情势所逼之下难免犹疑,却被山菊误会成心存歹念而试图寻死;大爷的儿子误以为山菊已经是说好的媳妇,发现她不同意之后就再也没有过任何不轨举动。
好一个误会。郜艳敏在漫长岁月里受到的监禁、强奸、暴打、恐吓,因不堪凌辱三次自杀,被迫生下子女之后仍要遭受“丈夫”的殴打,拐卖妇女的社会痼疾难除,小小一个下岸村里就有几十个被拐卖虐待的同命人……一切血淋淋的真相全被一笔抹去。虽然看见山菊后围观群众的第一反应都是“哎呀,这个媳妇买得好”,但显然全村看不见第二个等待解救的妇女,对于买卖人口的想象大概是从电视剧里随便看来的吧。人畜无害的儿子穿着新上衣,兴冲冲特意买了礼物来见山菊,看起来居然很像是要谈恋爱。莲花嫂眉开眼笑地跟大妈合计:只要她自己愿意,这就是自由婚姻。大家都懂法,充其量不过是一群安安静静等你回心转意的美农民。他们的道德良心比风景如画、道路一尘不染的村庄还要干净,若有若无的一点小自私和小愚昧都很可以用原生态来解释。
相形之下,山菊从头到尾妆容精致、频繁更换的衣裳一身比一身漂亮,却居然不但不理解大家的一片苦心,还二话不说就轻描淡写地连续自杀了两次,简直有点受迫害妄想症。
谁要迫害她了啦?压根没有呀。第一次自杀,刚跳进河里,山菊立刻收获了第二位见义勇为的救命恩人(嗯,第一位是大爷);第二次自杀,儿子慷慨同意让她回家,而大妈大爷再委屈自己也要给她煮的面条里卧一个鸡蛋。音乐响起,所有的误会都冰释,母慈子孝的一家人泪眼婆娑,前一刻宁死不屈的刚烈这一秒立刻都融化成了依依离别情。
我站在菊花丛中,欣然选择了留下
第二个神奇的篡改在于,山菊是主动留在村里当老师的,她行使了充分自主的选择权。大爷大妈对山菊早已产生了纯纯的亲情,而为了证明山菊冰清玉洁的圣女属性,唯一有强奸犯潜质的儿子干脆死掉了,山民纷纷被山菊的纯真善良有文化所征服,就连顺利落入法网的人贩子也忍不住要对她托孤,慈爱的生母带着赎金跋山涉水找来,英俊的男友深情款款牵着她的手,一切障碍都已经扫除,她自由了——然而漫山遍野的野菊花和孩童纯真的笑脸灿若天堂,她毅然甩开了男友的手,幸福地和小朋友们依偎在一起,简直像是春晚舞台上载誉归来的支教青年。
一个被拐卖妇女的血泪史,就这样被偷换成了大爱无疆的知识青年支教故事。事件的最后一点残酷性都被剥除了,这里没有买卖,也没有伤害,只有一部催人泪下的大爱传奇。而对于这个崭新的传奇故事最好的评语,恰恰是感动河北给予郜艳敏的颁奖词:从被拐女到深受山民们尊重的女教师,她用爱心和奉献将不幸的人生演绎为传奇。郜艳敏,被拐来的天使。
然而,事情的真相是什么?
郜艳敏当然没有过自由。她多次以死求逃脱,无钱自赎,回父母家却遭到拒绝,常年遭受监视,又有儿女牵绊,无路可走而被迫折返“夫家”,在无奈之中执起教鞭,却也要等到媒体大肆报道之后,“丈夫”才“知道她现在是名人了,也不敢打她了”。她从来没有过一个站在灿烂花丛中踌躇选择的机会,而是被残酷的命运一路推搡,在没有岔道的荆棘地里走出了一道血迹斑斑的绝路,道路的尽头是祭坛。这一切,全部被影片有意识地忽略了。
通读对郜艳敏事件的报道,最触目惊心的一段是,郜艳敏曾经在“丈夫”的陪同(监视)下回家,但她的父母却无法接纳她,因为“他们也是农民,不容易,买你的钱也是向别人借的。另外,在咱们这个地方,结过婚的女子,再想找个好对象就难了”。现实永远比电影更残酷,这一段因为太真实而令人脊背发凉的心理活动,甚至比此前同为拐卖妇女题材的影片《盲山》还要残酷太多。
李杨导演的《盲山》,曾以惊人的勇气刻画了残害被拐女性的愚昧众生相,但影片中的女孩至少还有一个能够带着警察解救自己的父亲,而现实中的郜艳敏,却居然只能接受父母对她逆来顺受的劝告。郜艳敏的悲剧连环浩荡,对她手执利刃的绝不仅仅是穷凶极恶的人贩子,也不单是愚昧冷血的强奸犯,而是包括了亲人在内的整个被驯化和洗脑了的社会语境。无论是《盲山》里的报警,还是《嫁给大山的女人》里的赎买,都显然不在父母至亲为郜艳敏考虑的出路上,而制裁强奸犯、解救被拐卖妇女,居然至今也不在有关部门的任务清单上。郜艳敏的故事早已经走出了大山,走出了那个距离北京不过200公里的贫穷山村,然而在更幽黑深远的心灵盲山之中,被牺牲的女性依然没有出路。
大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
其实,《嫁给大山的女人》真应该替代郜艳敏本人,在感动河北的颁奖舞台上隆重上演,因为它所建构出来的这个故事才是为颁奖词量身打造的。它们可以互相感动,互为佐证,佐证一个没有拐卖和压迫妇女的残酷暴行,只有无怨无悔的奉献者女性的新世界。在那个新世界里,一切痼疾都可以得到妥善的掩盖,一切罪行都在大爱的名义下脱胎换骨,拐来的天使从不要求回归伊甸园,最美人贩子给大山带来了希望的新风。观者动容,听者落泪,掌声此起彼伏,恨不得高呼三声:再来一个!
而这也正是影片拍摄的初衷,以及此刻焦头烂额的当地政府所由衷期望的结局吧。再怎样卖力粉饰,郜艳敏的经历里也显然有太多不和谐的声音了,凤凰卫视记者的拍摄资料曾被当地某部门人员强行洗掉,镇领导曾对下岸村支书下了死命令:“如果《半边天》带走了郜艳敏,就撤你的职,开除你的党籍!”而就在前几日,郜艳敏的签名信被发出,她表示“想平静生活,希望家人不受到伤害”。这个灾难深重的女性,大约连她自己也很难想明白,这一次,不断累加的伤害是从何而来。
《嫁给大山的女人》就没这么麻烦。它藏起了郜艳敏故事里所有阴森可怖的疤痕,将一切罪恶包裹在爱的糖衣里,它是一则精心讲述的谎言,更是一个含义深远的维稳宣传片。它所起到的作用,大致就相当于前阵子新闻里喜气洋洋所称颂的,武汉刑事和民事法官联手化解恩怨,恳切劝告被家暴至骨折的女性,最终受害者主动要求对施暴方免予刑事处罚;又差不多等同于上海市妇联谆谆教导广大女性,当丈夫殴打你的时候,不妨试试拥抱他。制裁罪犯好难,还是劝劝受害者来得容易,反正申诉无门,痛哭无益,连法官都不主张依法办案,连妇联都不赞成保护女性,郜艳敏们,来,看个电影,在道德楷模的祭坛上坐好,一起点缀一下感动中国的舞台。
然而,我们拒绝感动,我们拒绝成为贫穷愚昧、基层腐败的社会牺牲品,我们拒绝对打拐问题不作为,我们拒绝放纵罪犯而赞美牺牲。真相的毒药从精心包裹的糖衣表层渗了出来,《嫁给大山的女人》终究超越了一部平庸乏味的煽情烂片,而在郜艳敏血淋淋的人生故事面前,成为了一则谎言、一个《耻辱》。不要着急感动,因为,在光辉灿烂的“大爱”背后,有多少罪恶在等待被制裁。
原标题: “最美乡村教师”郜艳敏,一个谎言的诞生
稿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