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民族观

25.08.2015  10:29

  民族问题关系到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民族问题自古以来便是治国理政的大事。近年来,拉萨“3·14”事件、乌鲁木齐“7·5”事件以及暴恐案件的接连发生,使民族关系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习近平同志长期关注这一问题,对搞好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团结有着深刻的洞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赴湘西、内蒙古、新疆、西藏、延边等民族地区考察调研时,特别是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发表的讲话中,全面分析了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深刻阐述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针,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战略前瞻性的新认识、新观念、新思想,必将引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健康发展。学习领会习近平同志的民族观,是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乃至各方面工作的重要基础。

  图为:这是2014年1月27日,在锡林浩特市宝力根苏木(乡)冬季那达慕“五畜祈福”仪式上,习近平按照蒙古族习俗,用无名指蘸上银碗盛着的鲜牛奶弹了三下,祝福来年风调雨顺,五畜兴旺,人民幸福安康。 

  1.民族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 

  早在1989年6月,习近平同志在担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期间,曾就搞好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大团结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一问题进行过具体的思考,并撰写成《巩固民族大团结的基础》一文,收录在之后出版的《摆脱贫困》一书中。在该文中,习近平阐述到,“民族问题有相当的敏感性和复杂性。”“民族问题处理得不好往往会引起社会的动荡,甚至政局的不稳。搞好民族工作是我们应尽的义务。” 

  2013年10月,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迎来100周年校庆前夕,习近平在给全校学生的回信中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非凡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2014年1月,习近平在内蒙古考察时指出,“要始终高举民族团结旗帜,坚持和发扬各民族心连心、手拉手的好传统,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精心做好民族工作。

  图为: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  2014年9月28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2.  民族工作面临新的形势 

  我国民族关系大局是好的,民族团结的基础是稳固的,但随着时代的变化,民族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2014年9月28日至29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习近平同志在这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我们的民族工作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表现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的势头和发展低水平并存,国家对民族地区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和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仍然薄弱并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趋势增强和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上升并存,反对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力恐怖斗争成效显着和局部地区暴力恐怖活动活跃多发并存。这一判断指明了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所处的历史方位,帮助我们将民族工作面临的形势看得更加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