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势扬势,江苏底色更优成色更好
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
乘势扬势,江苏底色更优成色更好
乘势者行,扬势者成。
如何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对于江苏来说,这一“担当之问”意味着既要立足自身优势深耕厚培,又要善于借力时势抢抓机遇。只有敢啃硬骨头、勇涉深水区,乘势扬势,方能领跑在前。
牢记总书记嘱托,大江南北竞帆弄潮。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率先实践、大胆实践、创新实践,不断以更多探索性、创新性、引领性的成果,多维诠释“争当表率”的丰富内涵。
紧扣“两可”,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9月27日,盛虹集团旗下江苏斯尔邦石化有限公司与冰岛碳循环利用公司就“15万吨级二氧化碳捕集与综合利用”项目在北京签约,标志着全球首条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绿色甲醇—新能源材料产业链项目正式启动。
“公司不少自主技术工艺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稳定量产,在‘碳中和’背景下,我们在新材料领域已经有了全球话语权。”斯尔邦石化总经理白玮自豪地说。
江苏实体经济发达,产业体系健全。然而,不少产业能级不高、在很多环节被“卡脖子”,依然是块“心病”。一年来,江苏全省上下始终紧扣“两可”(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同心协力、重磅出击,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支持重点实验室建设。姑苏实验室挂牌成立一年多,已联合华为、腾讯等行业龙头企业布局“量子计算芯片”“碲化镉单晶材料”等攻关项目29个;2020年11月,紫金山实验室列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序列,成为国家实验室基地;2020年12月成立的太湖实验室,以“深海空间站”等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为引领,开展深潜、深网、深探3个研究方向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今年江苏继续加大关键技术攻关,计划年内突破60项左右关键核心技术,重点支持40个首台套装备的应用,在集成电路、高端专用装备、车联网、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率先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和产品,带动“江苏制造”全面升级。
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3月底,省工信厅发布“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优胜名单,南京新型电力(智能电网)装备、无锡物联网、徐州工程机械、苏州纳米新材料、常州新型碳材料等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跻身“国家队”,我省数量占全国近1/4,与广东并列第一。
无锡物联网产业以超3000亿元规模领先全国,先后建成“国字号”创新平台178家,主导制定超过一半的物联网国际标准……一个物联网的发轫地,已“羽化”为具有全球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
产业集群化发展,有利于汇聚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营造产业生态、释放产业韧性。截至去年底,全省重点集群主营业务收入达5.5万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超45%,先进制造业集群优势不断提升。
去年,全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8万亿元,规模保持全国第三。软件大省“破万亿”的背后,是工业软件产业链的强力支撑——截至今年9月,全省纳入工信部运行局统计的软件企业数超6200家,拥有中国(南京)软件谷等7家国家级软件园、25家省级软件园,已形成以南京、无锡、苏州为中心的软件产业集聚带。
“从全球看,现在的产业竞争是全产业链的竞争、是价值链的竞争,也是整个产业生态的竞争。”省工信厅二级巡视员周毅彪表示,未来五年,江苏将全力打造自主可控的现代化产业链,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导的产业创新体系,深入推进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江苏制造名企名牌,构建低碳清洁可持续的绿色制造新体系,塑造错位协调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8月发布的《江苏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明确,要以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培育为总抓手,聚焦自主创新、融合赋能、绿色集约、提质增效,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率先建成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基本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影响高质量发展的“绊脚石”。
位于苏宿工业园区的江苏皓峰电器有限公司,自首条生产线8月正式投产以来,每天都有超过2000台洗衣机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
“真的没想到,只用了短短8个月时间就投产了。预计2022年,公司将完成实际投资50亿元,实现年销售收入50个亿的‘小目标’。”江苏皓峰电器总经理张扬介绍,待项目全部建成后,能为当地提供超过5000个工作岗位,年纳税2.5亿元左右。
做好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大文章,省委、省政府一直牵挂在心,更是其近一年来的工作着力点。“区域均衡发展,最大的空间在苏北。”省发改委区域处相关负责人说,15年前,为缩小南北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江苏决定“南北挂钩”合作共建工业园区。如今,不少共建园区已经将苏南园区建设的先进理念、产业基础、人才团队,与苏北丰富的自然资源、劳动力和优惠政策成功对接,打通了南北经济融合通道,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极。
不靠单向输血援建,整合资源协同发展,苏宿工业园区以占宿迁全市0.16%的土地,创造了全市6.5%的税收收入,书写了苏北“洼地崛起”的奇迹。以苏宿工业园区为代表的南北共建园区,像一朵朵并蒂莲,绽放出省内全域一体化的美好愿景。
4家省级创新试点园区、3家省级特色园区、160家规模以上企业、198亿元工业产品销售收入、66个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60亿元协议投资额……今年上半年,共建园区一个个鲜活的数据,显示出我省南北联动更趋紧密、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变“发展落差”为“发展空间”,靠的不止是南北“牵手”的智慧,还有交通“短板”的拉长。
今年2月8日,G8305次复兴号列车驶出徐州东站,标志着连徐高铁正式通车运营,徐州至连云港一小时直达。
近日,盐泰锡常宜铁路将于年底开建的消息让泰州人民沸腾了。这条位于江苏南北中轴线上的高铁通道,途经盐城、泰州、扬州、无锡、常州、宜兴等城市,跨越长江天堑,将结束泰州没有高铁过境的历史。
弥合城乡差距,让农民在城乡一体中收获稳稳的幸福,也是江苏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的“主修课”。
在淮安市淮阴区三树镇旺梨园新型农村社区,一栋栋白墙黛瓦的中式别墅映入眼帘;在徐州市铜山区棠张镇沙庄村,全民参与垃圾分类成为新风尚;在常州市金坛区儒林镇柚山村,诗园民宿、阡陌蟹塘、山水田园诗社等景点别具意蕴,螃蟹养殖、销售、旅游观光等产业深度融合……一个个美丽村庄,构成江苏“新鱼米之乡”的时代符号。
“城市与乡村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不管工业化、城镇化进展到哪一步,城乡都将长期共生。”省发改委区域处有关负责人表示,江苏正积极改革创新,探索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塑造新型城乡关系,努力打造“都市里的村庄”和“拥有田野的都市”。
制度创新,使沉睡资源“活起来”——南京市溧水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纳入省级试点,启动镇街5宗地块入市挂牌工作,同步开展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
机制创新,将高端资源“聚起来”——溧阳市社渚镇借力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江苏省青虾产业技术体系,打造国内最大的青虾交易市场;
方式创新,把特色资源“用起来”——宜兴市依托省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以稻米全产业链发展为轴心,形成产业化联合体,实现稻米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今年上半年,试验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1.69万元,同比增长14%以上。
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227元,同比增长10.9%。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速延续了前几年的态势,继续领跑于城镇居民,两者收入差距进一步收窄。
紧扣“和谐”,打造“美丽中国现实样板”
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良好生态环境是江苏“争当表率”的应有之义。
杂乱的芦苇荡变身连片花海,单调的堤顶公路变身观光道路……国庆长假期间,一批批游客来到南通海门临江新区东布洲长滩公园,听江涛阵阵,享秋日美景。
“总书记赞叹南通五山滨江环境发生了沧桑巨变,更加坚定了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信心。”南通市生态环境局局长程炜说,对照新要求,南通以生态绿廊“勾勒”江海,今年全面启动沿江沿海生态景观带建设工程,推动其整体面貌焕新、功能重塑。
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已经成为江苏全省上下的鲜明共识。
去年,省委、省政府决定,高起点推进美丽江苏建设,并将此上升到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新形势下推动高质量发展重要抓手的高度,系统规划、整体推进;省委十三届十次全会勾画了目标愿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打造美丽中国现实样板,在率先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上走在前列……令人向往的美丽江苏,渐行渐近。
800里长江江苏段,“渚清沙白鸟飞回”美景再现。长江生态系统的指示物种江豚,在长江南京段的数量由5年前的20多头增至如今的50多头;近一年,长江南通段观测到江豚59次。
万顷碧波的苏州东太湖,清风徐来。“以前,东太湖全是围网养殖和围垦种田,湖水黑乎乎的,现在越变越清。”太湖之变,让苏州市吴江区水务局基建处主任蒋建荣感触很深。
“我们牢记嘱托,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一年来,率先打好碧水保卫战、河湖保护战,治理问题3.8万个,84%的重要河湖生态评价达到优良,推动了河湖生态的转折性变化。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全国第一,国务院通报表扬;河长制实践入选治国理政案例,今年6月15日在北京向国际社会发布。”省水利厅厅长陈杰说。
生态自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越来越多的地区主动探索绿色转型,提升发展“含绿量”。
溧阳凭借“三山一水六分田”的生态优势,转变发展理念,走出“生态立市”的发展新路。溧阳市委书记徐华勤介绍,2020年,溧阳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百强第25位、县级市全面小康指数第19位。
放眼江苏大地,绿色发展动力澎湃。一年来,江苏积极谋划、大胆探索,用创新举措夯实美丽江苏生态基底——
“正负清单”同步发力——编制第一批沿海地区建设项目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从源头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率先出台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实施方案,推进精细化执法,“守法重奖、违法严惩”。
“严查巧管”互补共促——项目省市县三级环评联动审查,全面开展长江、太湖流域排污口排查整治,完成太湖流域4万多家涉磷企业排查;同时,完善江苏“环保脸谱”体系,对22万多家企业和所有区县政府环保行为评价赋码,健全非现场监管和公众参与模式。
如东沿海首现野生斑鹭、太湖桃花水母重现、连云港灌河口伪虎鲸群回归……越来越多出现在社交媒体的“生动镜头”,正成为江苏“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交相辉映的生动注脚。
面对复杂多变的全球环境,一年来,江苏顶风扬帆、破浪前行。2020年,全省GDP历史性突破10万亿元大关;今年前三季度,全省GDP同比增长10.2%。与此同时,通过不懈努力,“我省实现了生态环境从严重透支到局部改善,再到全面好转的历史性转变。全省总体生态环境创新世纪以来最好水平。”
回望历史,敢于探路、勇于领跑,江苏从不墨守成规;承载嘱托,改革创新、争当表率,江苏必当阔步向前!(记者 杭春燕 付奇 沈佳暄 许海燕)
编辑:顾名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