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输血”到“造血”的一字之变 ——来自省委驻滨海县帮扶工作队的“四问四答”

12.10.2017  03:25

  党政干部、行业专家、高校教师、国企员工……当这样一群人告别城市的繁华,来到乡村的扶贫一线,他们会遇见什么?期待帮扶的一方百姓,又将从中收获什么?

  2016年年初至今,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任队长单位的省委驻滨海县帮扶工作队投身滨海扶贫开发一线,20名队员任职省定经济薄弱村第一书记,交出了一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精彩答卷:截至目前,共筹集协调帮扶项目资金1.15亿元,其中后方单位到位资金3230万元。投入实施帮扶项目77个,总投入4970多万元,其中产业增收类项目42个,占项目总数的55%。去年,5个省定经济薄弱村顺利脱贫,完成了预定的脱贫攻坚时序进度。低收入农户中,共有1103户、2604人实现脱贫,脱贫率达34%。在全省脱贫致富奔小康工作成效考核中,滨海县名列前茅,获得国家人社部、国务院扶贫办的表彰。

  然而,滨海县委副书记、省委驻滨海县帮扶工作队队长苏建并没有沉浸于这些数字与荣誉:“两年一届,工作队的使命是有期限的,但帮扶农民群众脱贫致富是长期性的、连续性的。如何精准施策,变‘输血’为‘造血’,建立长效化、市场化的帮扶脱贫机制,是我们思考的方向,也是实践的重点。”日前,记者专程来到滨海,为这些关于扶贫脱贫的共性问题,找寻来自滨海一线的独特解答。

  问:扶贫看中的是“短、平、快”,有效、速效就成?

  答:不!我们更注重观念改变,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选派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驻村帮扶,一届两年,时间真的不够用!”苏建告诉记者,“脱贫思路的转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长期过程:一方面,‘小富即安’的传统观念制约着村级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部分干部群众创业意愿不足,不敢更进一步。”苏建表示,针对这些普遍存在的症结,工作队的第一书记们认识到,必须采取有效手段,引导群众转变观念,并建立长效机制,推动传统农民“变身”现代农民,推动农业农村跟上信息社会发展的步伐。   

  

  入村调研

  记者在五汛镇通济村看到,一处狭长的水塘中,一座新建成的光伏电站延绵1公里,不仅为村民们带来新的致富路径,还完美融入了当地的田园风光。“基于村里的产业现状,建设光伏电站最为因地制宜。光伏发电不仅是绿色能源,还能持续为贫困村‘输血’。”通济村第一书记时斌说。

    “光伏发电提供了持续稳定的收入,也为村里柳编加工等其他产业的发展解决了流动资金和扩大生产的投入问题,这样的产业搭配是集体经济起跑阶段的有效路径,有助于形成滚动发展的长效模式。”坎北街道吕滩村第一书记吴筱琳告诉记者。   

  

  光伏项目宣传

  目前,滨海已有3个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实现并网发电。这些项目总建设规模1.5兆瓦,投资1100多万元。根据国家和省关于新能源发电项目的补贴政策,电站并网发电第一年就可收益150万元,能够长期为村集体增收,为脱贫致富注入了“活水”。

  除了新能源项目,工作队来到滨海之后,还紧扣“精准”“长效”,探索了各种有效的帮扶形式。“通过工作队注资滨海泰悦木业有限公司运营,蔡桥镇木港村每年可获得资产收益11万多元,还带动了100多名村民就业。更深远的影响是,在外资企业务工,传统农民实现了向现代产业工人的转变,对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升大有裨益,一举多得!”木港村第一书记何宝华告诉记者。

  记者看到,在农业园区同心村,通过土地流转建成的800亩同心果园种植了梨、苹果、桃、无花果等经济林果,还有128亩的设施大棚菜园,主要种植黄瓜、番茄等高附加值蔬菜。“果园林间套种和设施大棚菜园,预计每年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20万元。4至5年后,果树进入丰产期,亩产效益预计将达上万元。我们离开后,村民依然能够享受到长期性的可持续收益。”此时,同心村第一书记陈华的脸上挂满了微笑。

    问:扶贫离不开“等、靠、要”,主要依赖政策红利的“雨露阳光”?

  答:不!我们充分调动各类社会资源,更多地引导“让市场做主”,让村集体自我发展!

    “帮扶工作离不开政策的‘雨露阳光’,但绝不等同于只是给点慰问金、送些慰问品,而应从内、外两处着手,将帮扶对象的内部动力和更多社会力量的帮扶投入整合到一处。”两年的一线扶贫实践,让苏建的思考愈加深入,“内部的重点是帮助村集体提升发展能力和水平,搭建人才、机制等发展框架;外部的重点是通过政府和市场的手段共同发力,将帮扶的主体由现在的工作队后方单位和队员,延伸到民营企业、社会团体、各界人士,调动更多社会力量为村集体的自我发展保驾护航,真正形成内外融通的社会化扶贫大格局。

  天场镇海峰村第一书记赵刚上任后,首先考虑的就是如何帮助村里重塑“造血”功能。他积极协调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等的专家学者反复论证,制定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长效帮扶思路,为村里争取到近2000万元的项目资金,新建了一个近千亩的农业产业园、一个粮食烘干厂房及设备、一个以绿色蔬果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企业。

  可是,问题随之而来:这一切由谁来经营?“让市场来做主,专业的事情要由专业的人来做。”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先后为村里的园区、烘干厂房和企业找到了合作对象,引入周边的大户来负责园区的种植,吸引村里及周边的能人参与企业生产投资,引入市级龙头食品企业负责产品的市场销售、推广。

  目前,海峰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布局初显雏形。“调动社会资源、整合涉农资金,以‘园区+企业+电商+农户’的模式、市场化运营的方式,带动村集体脱贫致富;以‘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绿色银行’的分配,助力村民过上富裕的好日子。”对未来,赵刚充满了憧憬。        

  滨淮镇梁港村第一书记崔灿也“”了一位能人——“大学生村官”沈望。“前几年,我了解到四川有一种黑山羊肉质鲜美,就在家养了起来。半年出栏,一头可赚400元。”沈望告诉记者,虽然能赚钱,但苦于缺乏科技含量和产业支撑,崔灿的出现正好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驻村第一书记投身帮扶项目建设

  第一步,就是帮沈望走上产业化发展之路。为此,他们注册了商标“水木巷”,并在江苏省大学生村官创业大赛上获奖;随后,又在江苏省农展会上成功亮相;接着,崔灿还找到扬州大学、南通大学等提供技术支持,进一步改善肉质,提升品牌美誉度,目前,降低饲养成本的青贮饲料项目也已上马运行。“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进来,整个产业链初步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沈望这样的带头人功不可没,是扶贫工作走向市场化的关键。”崔灿告诉记者。

  问:扶贫不就是修路、建桥、访贫问苦等“老一套”?

  答:不!这么想你就out了!我们用上了高大上的“黑科技”!

  自从工作队到来后,滨海县经济薄弱村的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建成了一批道路、桥梁、沟渠、闸站,极大地方便了老百姓的生产生活。不过,还有一些新鲜玩意更让村民们眼睛发亮。  

  

  植保无人机展演在正红镇举办

  “现在,打药再也不用背喷雾器了,也不用担心中毒、中暑了!”一位“飞手”兴奋地告诉记者,并向记者展示了无人机的使用。当大多数人都认为无人机只是用来摄影的时候,这名“飞手”已经手持终端控制设备,根据设定的区域和航线,实现了在农田上空的自动精准飞行和喷洒农药作业。正红镇小尖村第一书记步俊毅告诉记者,目前,无人机植保服务项目团队一边探索“农技协+植保站+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一边抢占滨海县无人机植保服务市场先机,迄今已获得5000多亩的订单,每亩每季收益20元左右,为脱贫致富开创了新空间。 今年4月,东坎镇响坎村的10位村民也赴苏州参加培训,并获得农用无人机“飞手证”。

  与无人机媲美“黑科技”的,是农机竟然用上了北斗应用系统。“当农机遇上‘北斗’,系统能够自动识别出地块区域,并在高清影像图上标记作业面积,监管部门据此准确判断农机作业质量,真正做到全量核查,确保了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在八滩镇岔河村农机库,说起为什么要给农机装上“北斗”,该村的第一书记黄世成如数家珍。   

  

  为农机插上北斗导航的翅膀

  “科技的投入提高了农村劳动生产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面临着能否落地生根的问题。”苏建表示,“人的因素成为脱贫致富特别是长效脱贫的重要制约因素。每一次的无人机作业,围观的村民人山人海,大家对新技术的应用充满好奇,但也有很大一部分心怀质疑,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现代农业科技的普及、现代农民的培养依旧任重道远。我们将不断努力,希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问:扶贫,主要是“上面”来人指挥指挥,“动嘴不动手”?

    答:不!我们身体力行,在实战中提高,首创“队员创业大赛”!

  “听说你们村的大棚搞得不错,和我们的项目正好匹配!加入我们项目组吧?”为了方便开展工作,工作队自成立以来就分为了3个党支部。可是这段时间,这些原本划分好的党支部,却在互相“挖人”。原来,工作队首创的  “精准扶贫产业项目创业大赛”正在队员们之间展开。

  “经济薄弱村要发展,第一书记的作用至关重要。”苏建表示,为了更多地调动社会资源参与精准扶贫,工作队的第一书记们都动了不少脑筋。然而,第一书记大多长期在城市,基层工作经验和历练不足。为了调动其在农村的创新创业热情,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乡村,在实战中找到感觉、积累经验,于是,全省首创的帮扶队员“创业大赛”正式开赛。   

  

  精心描绘帮扶项目蓝图

  据苏建介绍,大赛参赛人员为工作队全体队员,自由选择组成不少于4人的创业小组。参赛项目必须紧密结合20个省定经济薄弱村的精准扶贫工作,依托工作队帮扶产业项目,采取承包经营、全成本核算、收益归村的形式进行。目前,全体队员组成了4个小组,通过4个项目进行角逐,最终的比赛结果将于今年12月公布。

  记者了解到,由滨海港镇木楼村第一书记潘学琪牵头的高科技蔬菜种植项目,以该镇木楼村蔬菜专业合作社为实施单位,通过江苏海大食品有限公司和常州大学提供技术支持,开展科技含量高、推广性强的荠菜种植。“项目预计总投入12万元,可产出荠菜20万斤,销售收入将达30万元,净利润8万元,项目收益率达65%。”潘学琪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

  日前,省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徐鸣到滨海调研扶贫开发工作,对工作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并希望“让扶贫项目长期、稳定地惠及当地、惠及贫困群众”。对此,苏建感慨地说,“这也是我们两年来的切身感受,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最值得追求与付出的目标与归宿。

  (本文转载自交汇点)













稿件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