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风云40 年且看巾帼“战”市场
浙江素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说,资源匮乏。但改革开放40 年来,浙江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从资源小省发展成经济大省,实现了经济的大跨越、大发展。
其中,义乌更是个中翘楚,从“鸡毛换糖”起步,依靠发展小商品市场,摇身一变,让“鸡毛飞上天”,一跃成为闻名全球的小商品市场。而说起义乌小商品市场的诞生,绕不开一位农妇与义乌县委书记“吵架”的故事。
20 世纪80 年代初,40 多岁的冯爱倩因家庭经济困难又不会种地,只好做些小买卖。她到廿三里集市赶集,也挑着担子到义乌城里去摆摊。当时,摆摊、“鸡毛换糖”等行为都被视为“投机倒把、走资本主义道路”。冯爱倩整天提心吊胆,既被赶来赶去,又担心被罚款。迫不得已,她壮起胆子,想找政府反映情况。
1982 年5 月的一天,冯爱倩在义乌县委机关大院外的马路上拦住了新上任的县委书记谢高华,向他诉苦。因她心里委屈、语速较快,又加上说的是方言,谢高华并未听清冯爱倩说的是什么。因此,谢高华特意把冯爱倩请到办公室,听她详细说明。
在一个多小时的“争论”中,冯爱倩详细讲述了生活的艰难和摆摊的辛酸。冯爱倩走后,谢高华认真思索起她反映的情况。随后,谢高华派工作组对农村状况和义乌流动摆摊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
几个月后,义乌县委冒当时天下之大不韪,作出时代先锋之决定——开放义乌市场,随后又提出“兴商建县、振兴义乌”的口号。流动摊贩终于不用再东躲西藏,开始光明正大做生意。在政府的支持下,义乌小商品市场得以迅猛发展。
除了创政策之先,较早开放市场外,义乌还有的优势之一就是有很多优秀商人。义乌人敢作敢为,特别能吃苦,商业头脑也比较发达。“提篮女”何海美就赶上了时代大潮,成为义乌第一代马路市场的第一批商户。
1983 年,为了做童装生意,何海美四处寻找布料厂家。但在当时,几乎全部生产物资都掌握在国有企业手中。炎炎夏日,何海美一次又一次来到江苏常州一家国有服装厂门外,苦苦哀求对方卖些货品给她,哪怕是二等品也好,在她的坚持下,终于说动对方。凛冽冬日,在常熟返回义乌途中,何海美拖着货物拦车,整整一夜都没拦到一辆愿意搭载她的车,寒冷、无奈交织。这一热一冷,都让何海美刻骨铭心。
凭着敏锐的商业判断力,何海美不断转换经营方向,经营服装、帽子生意,后又从事围巾生意。如今,她的围巾已销售至中东、欧美等30 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在意大利开设了分公司。“我真的是跟义乌的市场同呼吸共命运。”何海美恳切地说。
风云激荡中,义乌创造了奇迹,但如何延续奇迹,成为当地的头等大事。长期以来,义乌小商品难逃档次低、附加值不高的印象,这也是义乌迫切需要破解的困局。近些年,义乌围绕“质量、品牌、标准”三大战略,全面推进市场和企业的转型提升。
三年前,“初心怡品”创始人吴红霞满心焦虑,当时,她公司的销售额已经三年停止不动。直到她开始研发自有商品品牌,才逐渐扭转颓势。近三年,公司年销售额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
在吴红霞位于义乌国际商贸城的店铺内,摆在最显眼位置的是新晋“爆款”——迷你型直卷两用电夹板。“目前这款产品有很多模仿者,我们的研发部正在进行‘玉米卷’功能研发,争取实现一款三用。”吴红霞介绍,为了更好地占领市场,公司还打算增加电板夹的其他功能,如自带蒸汽,并增加小喷瓶等电夹板的附加产品。
研发出的新产品一旦确定投产,产品的首套3D 模出来后,吴红霞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申请外观专利。换作几年前,不仅是她,大部分在义乌做生意的人都没有这个意识,一来担心即便专利申请下来,相关保护力度也不够,二来对自己的原创也缺乏一定信心。
在吴红霞看来,多亏了义乌市场监管局完善了知识产权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把专利申请送到了家门口,让她省时省力又省心;多亏了政府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加强,让她更有信心继续进行产品研发;多亏了市场对申请外观专利的系列支持和补贴,鼓励她积极申请;多亏了市场妇联为她们提供的学习平台,让她能时时紧绷“品牌”这根弦……
从去年至今,吴红霞申请的外观专利有近10 个。虽算不上很多,但相较以往,这是个不小的进步。
“我希望自己的品牌能成为义乌当地知名品牌,甚至成为义乌的一张名片,这是我的梦想,也是我奋斗的动力。”吴红霞信心十足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