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中小微企业数量众多,目前有注册市场主体约430余万户。面对如此量大面广的市场主体,全省安全监管部门人员编制仅为1297名,市、县两级安全生产执法人员编制1250名,按照平均数来算,每名监管(执法)人员需要面对近1700个市场主体。有限的监管力量与艰巨的监管任务一直是我省安全生产监管的突出矛盾,特别是乡镇(街道),安全生产监管力量更加薄弱。近年来,我省以夯实安全管理基础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安全生产监管方式方法创新,把工作重心放在事前预防上。
一是大力推进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针对中小微企业普遍存在的安全生产“无人管、不会管、管不了”问题,积极推进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通过培训安全生产服务供给主体,建立完善供给机制和平台,采取政府购买服务、企业购买服务、开展安全生产协作互助等多种形式,为企业提供隐患排查治理、安全管理提升、安全标准化建设等提供专业服务。二是全面推进“网格化”管理模式。全省各地在积极推进基层安全监管网络建设基础上,将乡镇、街道划分成若干个责任区,加上相关部门直接监管的责任区块,形成一个纵向有镇街、村居网格分级管理,横向有公安、交通、建设、安监等多个监管部门分工负责,纵横交错、责任明晰的安全生产网格化责任体系。三是融合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和诚信机制建设。出台鼓励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和诚信机制建设的政策措施,制订和完善相关行业安全生产技术规范和工作标准,引导各类企业开展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建设,分级分类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和诚信机制融合发展。将诚信机制建设情况纳入安全生产“黑名单”管理,与企业用电用地、保险贷款、项目审批、信贷评比等有机结合起来。四是深化推进企业安全生产分类管理。根据《浙江省工矿商贸企业安全生产评估分级标准》,在评估的基础上,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状况分成ABCD四类,按照“巩固A类,提高B类,重点整治C类,压缩淘汰D类”的原则进行监管。通过评估分类管理,全面掌握了解企业的安全状况,使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更富有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提高安全监管效率。五是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实施智慧安监工程,充分利用现代通讯、电子信息网络技术服务于安全生产工作,建立既有企业隐患自查、自改、自报功能又有政府工作检查功能的信息系统,有效解决监管需要和监管力量的突出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