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一心为渡江: 空前绝后的水上人民战争
当地群众欢迎解放军。
解放军冒着严寒下水训练水上作战。
1949年4月20日,规模宏大的渡江战役准备已经全部完成。百万雄师和数万条船只静静隐蔽在长江北岸1000多千米的战线上,随时准备开始一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水上人民战争。
事实上,上至渡江战役总前委,下到参战的解放军普通指战员,在进驻靖江时,都对这座仅有8万户居民,尚未全境解放的江北小县,是不是真能够满足几十万部队和支前民工的生活所需,表示出了怀疑和担心。
不过,经过几个月的朝夕相处,每一个到过靖江的指战员都对靖江人民的支前功绩和为此付出的努力表示了由衷的敬佩。例如渡江战役时担任23军连长的唐如金将军,多年后专门以《忘不了的靖江情》为题,回忆渡江战役期间在靖江的日子。1999年叶飞将军为靖江题写“东线第一帆”的题词,这里说的第一,即是说靖江作为东集团的渡江部队的出发地,首先将突击部队运送过江,也是对靖江人民支前工作的一种肯定。
在中国报业协会工作的钱鹏飞是靖江人,在他的记忆里,渡江战役是幼时祖辈们口口相传的历史往事。钱鹏飞从小生活在上六圩港口长江边,六七岁时,爷爷奶奶经常给他讲大军渡江的故事。因为爷爷钱森当时是解放军地方部队上的人,也参与了渡江战役,负责后勤工作。
1949年春,靖江面临严重春荒,国民党溃军在从靖江逃亡长江南岸时,再次让当地百姓体会到了“贼过如梳,兵过如篦”的切肤之痛,不少家庭的春播所需的种子都被国民党军劫走。但敌人的残酷无情也进一步教育了靖江等地的老百姓,淳朴的农民和渔夫喊出了“豁出命支援解放军”的口号。
早在1948年11月,靖江就接上级命令,要完成秋粮征集任务2000多万斤,秋后提出整理陈粮,12月下达借粮550万斤任务,1949年2月上级又提出向靖泰县筹集300万斤大米。当时整个靖江人口不过37万。时任靖江县委书记汪青辰多年后回忆:“当我表态接受任务时,我说话的声音是颤抖的,手也感到颤抖。”
为了保证大军的粮食供应。靖江人民提出“哪怕倾家荡产,也要支援前线”。靖江曲霞区有13名小学教员,献出新粮2000斤,自己却饿倒在课堂上。农民到山上挖野菜,剥树皮,甚至有人偷偷制作以往饥荒才吃的“观音粉(以石头混合腐殖质土磨粉)”充饥,只为了将每一份口粮集中起来献给部队。4月1日,靖江县政府下发规定,规定全县党政部门一切人员和部队学员,每人每天口粮在原有供应标准上再减少一两,节约粮食支援大军渡江。据不完全统计,靖江为了完成进驻的三野第10兵团第28、第29、第31军以及第23军和特种兵纵队的粮草供给任务,在渡江战役准备期间筹集大米300万斤、柴草940万斤,军马草料150万斤。
修路架桥,把重炮送到长江边
1949年3月进驻长江沿岸的解放军,已经是一支拥有包括重炮、汽车甚至坦克装甲车辆的新式军队。虽然,解放军整体仍处于骡马化的发展阶段,但大军尤其是技术兵器和后勤保障对道路的依赖程度已较以往大大提升。
靖江东兴区成德乡农会主任王桂芬组织农会成员开会讨论如何修路,她的亲叔叔也在农会,便问侄女,解放军又没有汽车大炮,一双脚板子走到江边就是了,干啥要费力修路?王桂芬动员了几天,但老百姓还是想不通,于是她直接到县委找到县委书记汪青辰,直接调来一辆大卡车,结果当天下午卡车开到成德乡就陷在水塘中,王桂芬赶紧回村召集乡亲前来推车。老百姓看到解放军原来真需要宽阔道路才好让大卡车一路开到江边,马上放下各种营生,一门心思投入拓路工程中来。
据不完全统计,从1949年2月至4月,仅靖江全县修筑公路704华里,新建能够通过美制十轮卡车和重炮的高标准桥梁90座,竖起3000余根电线杆,架设电话线100多华里,筹集门板4586块,砍伐树木1238棵,筹集杉木1710根。整个华中一二分区在渡江支前中修筑能通行卡车的公路1169公里。为了完成这一伟大的工程奇迹,每天平均超过6000名靖江百姓在工地上奔忙。
随着道路逐渐向江岸延伸,解放军在驻地人民的支持下,努力学习渡江所需的技战术技巧。据靖江当地老人回忆,为了让没有坐过船的指战员掌握在风浪中保持身体平衡的技巧,除了建造独木桥等训练设备外,拥有丰富经验的长江船工渔民还创造了一种名为“荡桥”的训练器材。这种器材实际上是对独木桥的升级,将独木桥板两端挂上绳子,系在树干上,使之可以来回摇晃,模拟渡船在江浪中横纵摇摆的效果。山东等地来的解放军战士一上“荡桥”便被摇得东倒西歪,根本无法保持平衡。但为了征服长江,上到营连指挥员,下到新入伍的年轻战士,所有人都抓紧一切时间一次次爬上荡桥。
常年在长江边活动的民兵,都知道2、3月的江水寒冷刺骨,根本不适合下水游泳,但为了完成渡江任务,靖江的民兵们仍然针对参战部队特点,仔细制定游泳训练计划,要求学习游泳的指战员预先饮酒取暖,下水前做好热身,进水时必须循序渐进,不可贸然离开沿岸浅水区。
搜集船只,准备一切,只待过江
在国民党溃军败退江南时,为阻碍解放军渡过长江,尽一切手段将江北所有能够搜罗到的船只劫往江南,或就地炸毁。搜集船只成了部队和地方最重要的工作。
为了进一步激发船民的立功热情,基层政府将从各地征集来的船只,集中到靖江等传统长江造船修船基地,在江岸附近一字排开,又从各地调来修船的篾匠和木工,将缺篙少橹、破篷断桅一一修补。但是,造船材料逐渐成为巨大的问题。此前,靖江为了修建大军行动所需的道路和桥梁,几乎将全县的树木砍伐一空。于是,靖江人民家家户户几乎都将门板卸下,不少老人甚至主动带着儿女将自己的寿材送到修船和造船工地。
靖江在短时间筹集了1771条木船,其中载重超过5000斤的大型木帆船150只,载重不足5000斤的大帆船65只。船工们还指导参战部队用芦柴棒、竹筒制作“三角马”救生圈,用木材和竹筒扎成4米宽、10米长的木排,安装粟裕司令员从东北调集的发动机,并在木排四周垒上棉被,再设置步兵炮和轻重机枪,共制成三十多艘“水上土炮艇”。制造土炮艇的关键物料棉被,是三野司令部在渡江前一天临时在靖江征集而来。当时部队提出要征集1000条棉被作为渡江船只的防弹掩体,结果一夜之间,老百姓献出的棉被竟然超过了1100条,甚至有新婚夫妇把家中的新被子献出来,急急忙忙抱到部队指定地点时,连绣着花团锦簇的新绸被面还没来得及拆下。
在靖江人民“豁出命支援解放军”的决心之下,二十万大军整装待发,准备“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