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母则刚”再思考:被建构的母亲身份
时下流行的“为母则刚”一词,源自古语“妇人弱也,而为母则强”。作为一种新的对奉献型女性的讴歌套路,其也为“女性应承担生育和照料责任”的现实需要服务。本文作者认为这弱化、窄化了女性的角色,将她们的身家性命与一生梦想都安放在了母亲这一家庭角色之上。母亲不是全然天生的,也是加入了后天的社会观念综合形塑而成的。应对“为母则刚”进行审视和反思。
“为母则刚”:新词包裹下的旧观念
传统观念中有一种奇怪的突然“变迁”,那就是女孩在婚前以娇滴滴、病恹恹,如林黛玉一般为美,但林黛玉的病态娇弱美是要有贵族大家庭的佣人环伺等家务劳作社会化为前提的,一般人家没有这样的家底供不起这样的“文艺”之美,更真实的现实是,女孩结婚之后家务缠身,生养儿女的辛劳成为逃避不了的责任与义务。其间的转换如此迅捷,估计很多人难以胜任这一角色突变。
观念是为现实所需要和服务于现实的,于是,一种新的女性审美讴歌套路又出现了,那就是“为母则刚”,似乎,一个女子只要是当了母亲,那就天然地必“刚”无疑了。在这样一刀切的划分之下,不刚当然也就没有了存在的道理和空间,不刚的女子即使有泪有血,也只能往肚里吞了:谁让你是母亲呢?为母不刚难道不是岂有此理?
但是,时代不同了,今天的不少人对于这句话产生了疑问,提出了质疑。据悉,“为母则刚”源自“妇人弱也,而为母则强”。“夫弱妇何以能为强母?唯其爱儿至诚之一念,则虽平生娇不胜衣,情如小鸟,而以其儿之故,可以独往独来于千山万壑中”。是说原本很柔弱的女人,有了孩子以后,出于母爱天性,可以自强应对诸多复杂困难。
貌似赞许,实则弱化与窄化女性身份
“为母则刚”貌似一种赞许,细思则可疑且令人压抑。比如,一是,弱女真能经历生育之后“自然”转换为“刚母”吗?一般来说,弱女肯定不如刚女更能自然地成为“刚母”,因为万丈高楼平地起,世间事不可能空穴来风。二是,为何女子就要本弱呢?“刚”作为一种正面的品质,为何女子不能在其一生中都具有呢?而是非要藉由母亲这一身份转变来达成呢?难道女子的身份只有母亲这一种,那她作为全面发展的人的其他社会职责与使命又安在呢?这岂不是弱化、窄化了女子,把她们的身家性命与一生梦想都安放在了母亲这一家庭角色之上。
另外,“欲戴皇冠,必承其重”,有时女性为“为母则刚”的赞誉之词付出的代价也是不菲的。比如,除了通乳不通的疼痛之外,尽管,据专家说,生孩子顺产时的疼痛好比刀片在皮肤上切割,不少人都难以忍受,但那时候你不能大喊大叫疼,你也没法选择无痛分娩,因为医疗系统中的麻醉师资源匮乏照顾不过来,且前人早说了“为母则刚”;还有,即使生产对你的身心影响或是损伤很大,你也得无怨无尤地强作欢颜,若无其事,因为他人也说了“为母则刚”;还有当你被家务缠身忙得焦头烂额、分身乏术时,你也不能口出怨言,更不可能理直气壮地要求其他家庭成员来分担……所有这些,似乎你都得一个人自己扛,否则,你就很可能不是一个好母亲,因为你没有“为母则刚”,尽管你自己深知:你根本没有那么坚强。母亲不是全然天生的,也是加入了后天的社会观念综合形塑而成的。
近年,因产后抑郁症引发的悲剧不时出现,但未得到足够关注,其中“为母则刚”的误区不可小觑。据报道,如有专家所言,虽然产后抑郁症有生理因素,但并非都是产后才出现的。而是女性平时得不到满足的心理需求,在产后产妇最脆弱时的爆发。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目前社会和家庭对已婚女性不够重视的缩影。“母亲”这一角色被赋予过多伟大的含义和责任,脆弱、辛苦的一面被淡化,这也导致其“求关注而不可得”:“她们内心本来以为这是自己该得到关爱的时刻,却又扛上了妈妈的重担,这种矛盾的现状很尴尬,需要反思。”是时候再思考“为母则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