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市粮食安全现状及重点保障措施
近年来,丹阳市以保障粮食安全为宗旨,以服务农民增收为中心,坚持完善调控体系、规范执法体系、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产业转型,政府重视、粮食部门克难奋进,以及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全市粮食安全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
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全市粮食年产量保持50万吨左右,供需基本平衡。粮油加工产业发展迅速,共有粮油企业100多家,小麦年转化能力130万吨,稻谷年转化能力50万吨,油料年转化能力30万吨,经济总规模突破90亿元,初步形成了地域集中、产品关联的产业集群,成为全省最大的面粉加工产业区。国有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仓容1.2万西郊国家粮食储备库扩建工程已投入使用,并被评为省级示范粮库。粮食物流园区建设有效推进,积极打造全国县域最优粮油产业集聚示范区,永兴粮油物流中心、中南粮食物流园、富丽华稻米循环经济产业园等发展迅速。粮食应急体系不断完善,制定《丹阳市粮食应急预案》,建立完善应急加工和供应网络,保证了全市粮油市场的基本稳定。
但是,丹阳市粮食安全问题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粮食自给能力逐步下降,粮食生产性供需缺口较大,粮食品种供求结构失衡问题日趋严重;二是粮食基础设施普遍老化,多数库点规模小、晒场道路破损严重,机械设备陈旧落后,严重影响粮食的收购和储藏安全;三是粮食行政执法基础薄弱,粮油质量监测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对此,丹阳市在“十三五”期间,将从三个方面重点突破,保障地方粮食安全。
一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有效供给
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一要坚持耕地保护,加大土地复垦和土地整理力度,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提高耕地利用率,确保全市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下降。二是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开发和推进先进农业技术,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完善粮食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种粮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综合配套服务,实现粮食在生产、储运、加工、购销环节以及技术、资金、信息等方面的有效经营和管理,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效益,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二是完善粮食储备体系,增强市场调控能力
粮食储备是政府调控粮食市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一是坚持体制改革,重组粮食购销网络体系。适当精简现有粮食经营实体,提高人才、政策、资金、品牌等集聚效应;二是优化定点布局,提升国有粮库储存能力。改变粮库散、小、差的状况,实现合理集中和标准提升,推进“1+1+16”工程,即做实做强1个购销总公司,做大做强1个中心库(西郊库),建设16个粮食购销分公司,全面维修、改造和新建粮食仓储基础设施,提升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仓储能力,力争“十三五”期末全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总仓容突破30万吨,进一步发挥主渠道作用;三是坚持开拓创新,建立多元化的粮食储备体系。充分发挥我市粮油加工产业的优势,充分利用各级政府和部门的优惠政策,支持粮油加工和购销企业投资建设港口、码头、仓房等基础设施,构建国有、民营相互补充的多元化粮食储备体系。
三是健全食品质量监管体系,确保食物消费安全
强化粮食质量检测体系,加强质量监管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保证。一是完善食品质量检测体系,提高检测能力。整合利用政府各部门的食品质量安全检测设备及技术人员,添置必要设施,构建市食品质量检测体系,提高检测效能,提升检测能力;二是健全行政执法体系,提高执法能力。强化政府相关部门行政职能,加强统筹、协调与配合,明确职责,提高执法能力;三是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提高食物安全水平。树立食物安全观念,提高食物质量安全,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劣质产品退出制度,加强生产安全认证制度、质量安全信息追踪制度和食品卫生保障制度,强化市场监管,加强检测检验,努力构建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无公害产业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