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一猪头肉加工点被曝脏乱差 现场查出违法添加剂
快报记者暗访丹阳一食品加工点,随后在执法检查中又发现禁止使用的添加剂
春节将至,肉制品需求量与日俱增,然而有些色香味俱佳的肉制品加工过程并不光彩,近日,丹阳一位从事猪头肉加工的男子向现代快报反映,当地有一家熟菜店销售的猪头肉虽然好看又好吃,但生产商没有相关许可证。1月26日,现代快报记者调查发现,这家小作坊内的猪头在湿漉漉的地上随处摆放,现场还发现了多种添加剂的包装,其中有一种叫胭脂色的添加剂,是肉制品加工中不允许使用的。当地有关部门接报后,介入调查并确认,这家小作坊超范围经营、卫生状况差,已立案调查并责令其整改。此外,为了查清楚该作坊生产的猪头是否使用了胭脂色,丹阳市检验检测中心工作人员已现场提取样品进行鉴定。
现代快报记者 林清智 文/摄
同行举报
便宜又好看的猪头肉有问题
丹阳人李阳(化名)是一家肉制品加工企业的负责人,他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丹阳城区千家乐市场有一个销售熟菜的经营户,他通过客户得知这家店不一般,“他家的东西既便宜又好看,而且口味相当好,我们行业当中做不出来。”
李阳还称,1月下旬,他将这家熟菜店的猪头肉委托送样检验,评价结果为“不合格”。
“我们是同行,他没有生产许可证,没有执照。”李先生说,他打听到了这些猪头肉的生产来源是一家小作坊,每天能加工上千个猪头。“我们做食品就是要讲良心,做老百姓放心的食品,”他说,做正规的肉制品加工,要在食品安全上花不少钱,每2个月就要抽样送检。他已向有关部门举报了这家小作坊。
记者暗访
小作坊藏身平房,猪头直接堆地上
1月26日上午,现代快报记者来到丹阳千家乐市场,找到了这家熟菜店,购买了猪头肉和猪尾巴,卖家称,猪头肉11.5元一斤、猪尾巴30元一斤。记者看到猪尾巴颜色发红,问及原因时,对方说,这是因为他们加了红曲粉(可用于烧菜染色),上了颜色。
随后,记者来到了这家小作坊所在地——阜阳路,路两侧并没有公开信息显示这里有肉制品加工作坊,但根据举报人提供的信息,记者在附近一段连接着两道门的围墙外蹲守发现,有一名男子穿着写有“熟菜店”字样的工作服,在路边四处观望,上午10点半不到,一辆载有白色袋装物品的三轮车开到西侧铁门外停下,铁门随即打开,在该男子的引导下,三轮车倒车进入门内,记者试图跟随进入,但这名男子在三轮车开进去后便将门关闭。记者注意到,铁门内有2个白色塑料缸,里面依稀可见红色液体。
10点半左右,一辆载有大量猪头的蓝色货车在东侧的卷帘门附近停靠,不久,卷帘门打开,货车开了进去。记者发现,墙内有一座平房,平房门口的院子里摆放着3只白色塑料缸,货车倒车至平房门口后开始卸货,有人从地上拎起猪头直接扔进塑料缸里。
记者以买猪头为由上前询问得知,这里生、熟猪头都有。平房内部的地板上,一片潮湿,堆放着大量猪头。
现场执法
男子称门坏了,磨蹭10分钟才交钥匙
随后,记者向丹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云阳分局反映了此事,并拨打了110。
11点10分左右,民警和丹阳市场监管局云阳分局工作人员先后赶到了现场,自称是小作坊合伙人的男子按了手中的卷帘门遥控钥匙,门升至不到三分之一就不动了,随即又落了下来,他说门坏了。
在僵持了约10分钟后,这名男子才交出卷帘门的钥匙,民警按下开关,卷帘门随即升了起来,记者跟随执法人员进入平房发现,湿漉漉的地上堆放着大量猪头,而房内10名工人旁若无人地在作业,其中有5名工人直接蹲在地上切割猪耳朵,一旁的水池里浸泡着未加工完成的猪头。
这座平房里有四五间相通的房间,除了进入门口后的这个房间,后部几个房间里也堆放了许多塑料缸,里面浸泡着猪头、牛肉和宰杀好的家禽,浸泡用的液体大部分都呈红色,两三名工人在这里作业。
现代快报记者在作坊里发现了4种添加剂的包装:红曲粉、山梨酸钾(一种食品防腐剂)、粉末食品用香精、复配食品添加剂——胭脂色,根据产品包装上写的使用范围及业内人士介绍,前三者允许在肉类食品中使用,但主要成分为胭脂红、另含有微量诱惑红的胭脂色就不一样了。
记者拿起胭脂色的瓶子问工人为何要使用这种添加剂,工人回答说,“这个就是上颜色的,就是为了好看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