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丰县黄河故道:百里荒沙碱滩变50万亩中华果都

25.09.2019  12:23
在丰县黄河故道大沙河两岸,连片果园已经超过50万亩。 朱志庚 摄

  (新中国70年)江苏丰县黄河故道:昔日“百里荒沙碱滩” 今朝50万亩“中华果都

  中新网徐州9月24日电题:江苏丰县黄河故道:昔日“百里荒沙碱滩”今朝50万亩“中华果都

  记者 朱志庚

  “黄河故道白茫茫,光长茅草不结粮。”“逃荒去要饭,归来不见房。

  在江苏丰县黄河故道北岸梁寨镇新腰里王村,今年77岁的老村长闫厚军的记忆里,总抹不去这些令人辛酸的民谣。

经过综合开发,丰县建成了以梁寨镇矮化苹果生产基地为代表的10个优新果品生产示范园。 朱志庚 摄

  这些民谣是丰县故黄河畔曾经的写照,环境之恶劣,可见一斑。

  上世纪60年代起,经过几代人与“荒沙”的抗争,原来这片贫瘠的荒沙地,如今已经蝶变成林茂果丰的绿洲,是江苏省最大的连片果园生产地,远近闻名的“中国红富士苹果之乡”“中国白酥梨之乡”。

9月下旬,果盛绿色苹果种植家庭农场老板张会广带领村民开始采摘首先上市的福燕苹果。 朱志庚 摄

  黄河故道是黄河1128年南泛侵泗夺淮入海,1185年北徙山东利津入海后形成的“地上悬河”,西起河南兰考东至江苏滨海入海口。黄河虽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也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丰县大沙河就是黄河决堤冲击形成的流沙河。据史料记载,公元1851年(清咸丰元年),黄河在蟠龙集至二坝之间决口,并分了个岔,冲击出一条长60余公里、宽约2公里的飞沙滩、咸碱窝,就是今天贯穿丰县南北的“大沙河”。

  9月下旬,秋高气爽,苹果红,酥梨黄,空气中弥漫着馥郁的甜香,深吸一口气,令人神清气爽。

  在通往丰县黄河故道大沙河湿地公园的道路两侧,连绵生长着近5公里刺槐林带,都有30年多树龄。刺槐根系发达,沙地成活率可达90%,防风固沙效果好,这个刺槐林是过去治沙留下的。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梁寨镇新腰里王村党支部书记梁成海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批知识青年响应号召,来到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兴建果园。

在现代苹果示范园里,林下养大鹅,帮助清除杂草,鹅粪作果树肥料,又增加了经济效益。 朱志庚 摄

  如今,老村长闫厚军与老伴不时还会一起骑上电动车,登上土筑黄河大堤放眼眺望,北面是美丽的渊子湖湿地公园,南面是他们家旁边的数千亩现代化果业园区。这段大堤与现今大沙河湿地公园里精心保护的明大堤遗址相连,见证了黄河改道冲破堤坝的历史。

  闫厚军回忆说,70年代初,政府号召整治疏浚开挖黄河故道,当时的梁寨公社20个大队全部投入人力,河道宽近200米。为了防风抗沙,人们在新筑起的大堤上种起了簸箕柳、白蜡杆。这两种植物可以编制簸箕箩筐等器具,当时除了果树之外,成为当地的另一种经济作物。1981年,“分田到户”时,他家也分到了36棵白酥梨果树。

  据了解,1988年,黄河故道和大沙河沿岸人民再次向沙地进军,丰县数万干部群众仅用两年时间,开挖出平均宽270米的大沙河中泓河道,建起夹河闸。县境内形成由华山闸、夹河闸控制的二级河川水体,一次蓄水达3000万立方米,年调蓄量可达1亿立方米,让两岸30万亩果树、农田摆脱干旱。

在大沙河果园腹地的瑶盛文化园里,游客驻足观看新近烧制的陶瓷作品,这些陶瓷作品都是用果木烧制的。 朱志庚 摄

  记者在大沙河湿地公园内看到了闫厚军所说的古黄河明大堤,目前保留着的一段有600余米,它向过往游客静静诉说着那段苦难历史。

  原来的荒沙地,今天已经成为“金沙滩”。依托黄河故道特有的生态环境,当地建起丰县黄河故道大沙河国家湿地公园,西起安徽省砀山县葛集镇高寨村,东至阚楼闸并向下游延伸,总面积6000余亩。

  丰县是黄河泛滥决口入徐州的源头,是江苏省黄河故道综合开发建设的起点。近年来,丰县完成黄河故道中泓开挖完成23.6公里,大沙河河道开挖完成23.3公里,沿黄河故道、大沙河干线观光道路完成建设107公里。

  经过综合开发,复垦沿线土地4.28万亩,建成了以梁寨镇矮化苹果生产基地为代表的10个优新果品生产示范园,连片果园面积超50万亩,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华果都”。

  在风景秀丽的梁寨镇渊子湖南岸、黄河故道北岸,有一个占地面积4000余亩的丰县黄河故道现代果业示范区核心园区。张会广是核心区几家种植户之一,他的果林面积2000亩。今年56岁的张会广是退役军人,2013年,他带着对家乡丰县的眷恋,回到丰县再次创业,流转承包梁寨渊子湖南侧2000土地,成立江苏省丰县现代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专业种植矮化短枝苹果。

  2013年底2014年初,张会广前后投资近千万元,整治承包的亩地,开始种植苹果。为了学习种植技术,他特地去烟台、青岛等地学习,并专程去湖南长沙向果树专家印遇龙院士学艺。他的精神感动了印遇龙院士,专门安排两位最得力的学生常驻丰县,帮助他种植矮化苹果。

  “原来的苹果树每亩栽长20多棵,5到6年才能结果,现在栽的矮化苹果树每亩密度最多可达110棵,3年就能挂果,产量可达1万多斤。”张会广说,根据丰县当地特殊的气候环境,他摸索出“去强留弱”“单独延伸”剪枝技巧。他收集农户的玉米小麦秸秆,以及果园的修剪枝条果园,打碎后沤肥,不仅作为有机肥供果树生长,还以此产生益生菌,抑制果树病害发生;他还发展树下养殖,2000只鹅放养苹果树下,帮助清除杂草,鹅粪作果树肥料,又增加了经济效益。

  现在,新腰里村党支部书记梁成海谈起现代果业示范区核心园区建设,内心充满了成就感与自豪感。梁成海说,当地老百姓不仅每年有“双700斤”的租金,而且,不便出去打工的老年人和家庭妇女都能在这个果园里做工,比如套袋、摘果、剪枝、施肥等。“出去外地打工每年收入近10万,在家打工也有好几万,农民脱贫是看得见的!”(完)

编辑:顾名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