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县:用“互联网+”倒逼产业升级
线上线下互动,打造完整O2O生态链
3月16日,对丰县来说,一个极普通的日子。记者撷取了4组镜头——
上午9时,丰县欢口镇政府大会议室内,来自杭州电子商务研究院的两位专家正在给该镇200多名农民培训电商实操规程。
10时许,丰县“汉邦骄子”网店仓储室内,两名工人正将苹果包装封箱。总经理蒋帅介绍,截至10时,他们已接70箱网络订单。
10时30分,阿里巴巴集团三位农村淘宝运营专员进驻丰县,帮助该县筹备建设成该集团江苏第二家电子商务“千县万村”工程试点。
中午12时30分,丰县梁寨镇孟楼村网商大户李顺理门前,停着4辆物流货车等待发货。此时,李顺理已接4张共计100吨网络订单。
这4组镜头,均指向同一个关键词——电子商务。在丰县,以农民网商大军为主体的电子商务产业风起云涌。最新统计显示,2014年全县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14.23亿元,增长70%以上。目前全县共有网商企业57家,个人网商400余家,1/3以上的行政村依托本村农产品优势,进行网络销售。
丰县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为电子商务提供了成长的沃土。丰县是苹果、牛蒡、苔蒜、木耳、金针菇等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基地,农民收入近八成来自于这些特色农产品。
记者从果品主产区之一的大沙河镇获悉,该镇所属全部行政村均有村民经营淘宝网店、微店或利用微信平台等多渠道进行果品网络销售,全村有大小网店200余家,年销售量达600万斤,果品网络销售比传统的果品销售模式增收1500万元以上。
在宋楼镇李大楼村农民唐淮海家里,记者了解到,唐淮海是丰县最早“触网”的农民之一。“我从2003年开始上网。那时没有支付平台,仅仅是在论坛上发布产品信息,留下地址电话,然后线下交易。”唐淮海说,后来注册网店后,便开始在线上交易,去年一年网销苹果十多万斤。“自家果园年产四五万斤,不够卖,余下的是从别处收的。”
一台电脑,一根网线,不但改变了丰县农产品销售模式还缩短了交易流程、降低了交易成本,增加了品牌溢价。李大楼村支部书记孟凡合告诉记者,目前全村已发展电商80多家,年网销果品1000多万斤,每斤比市场价多卖1-2元,全村增收1000多万元。
记者了解到,自2014年起,政府的介入与扶持,使丰县电商由自发的草根阶段迅速步入产业化阶段。
为打造电子商务服务平台,该县启动建设三级电商服务平台:在县级建设电商物流园,镇级设立电商服务站,村级设电商服务点。师寨镇镇长常家兵告诉记者,该镇正在给1215家线下企业商铺建立二维码,让消费者“扫一扫”即可关注其经营和商品信息。
在丰县大沙河集团电商物流园建设现场,记者看到,1.1万平方米交易服务区和8000平方米综合服务区正在建设中,4000吨级一号冷库已建成使用。该集团董事长李强说,园区总投资3亿元,将为入驻电商企业提供完整的仓储、物流、运营、农产品质量检测等“一站式”服务,打造完整的O2O电商生态链。
“目前已有10家电商、18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及部分包装、快递企业入驻园区。”李强说,阿里集团现已在园区开设运营中心,今年将建60个以上的村淘点。
“与外地电商模式不同的是,丰县依托本土农产品产业资源优势,将传统农业与互联网手段相嫁接,运用‘互联网+’思维,打造线上线下联动互补的电商支撑体系,从而倒逼产业提档升级,走出一条具有地域特色的农村电商‘丰县模式’。”县委书记邱成说。
良好的农产品质量是电商发展的基础。为此,丰县先后建立果树试验站、蔬菜新品种试验基地、果菜菌育苗育种中心,在果品生产上引进了欧洲最先进的矮砧集约栽培模式,仅果树一项就扩种新品种4.39万亩。同时建立省级农产品检测中心,对农产品生产、销售、流通全过程实行质量、安全可追溯。
“说白了,丰县电商模式不是把低质廉价货拿到网上去卖,而是用互联网思维,推进传统产业实现标准化生产。”县长郭学习说。
目前,丰县被列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梁寨镇孟楼村和宋楼镇李大楼村成为全省首批电子商务示范村。前不久,该县又被阿里巴巴集团选作江苏第二家“千县万村”工程试点县。
本报记者 李先昭
本报通讯员 刘志 石培明 王志宏
编辑: 廉昕朦、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