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重大战略中积极展现江苏作为 搭上一体化“高铁”,激发澎湃新动能

23.07.2019  13:53

  投资、科创到公共服务,烙印“长三角”体征的合作平台不断涌现;

  产业协同和区域分工按下“快进键”,跨地区人才流动走向多向;

  共认一个章、共用一张网,一条条无形“断头路”正在打通;

  民生实事接连落地,地缘更近,人缘更亲……

  去年11月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新布局落子如飞,新变革层出不穷。江苏与上海、浙江、安徽紧密协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步入快车道。

  布局优化,产业更合理

  观察全球夜间灯光地图中最亮区域,少不了长三角。对不少在长三角忙碌的企业家来说,长三角并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他们打拼事业、追逐梦想的地方。

  最近,总部位于张家港市的长江润发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正加快上海工厂的产业提档升级,公司证券代表孙文遥每周都要跑上海。“我们把药品研发放在苏州工业园,药品中间体生产放在上海金山区,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他说,“像我们这样跨城布局的企业,现在越来越多。公司招聘了一大批科研人员,他们来自五湖四海。”

  在长三角地区,企业总部、研发基地、生产基地不放在一个城市,已经成为很多企业的选择。连云港恒瑞、豪森、正大天晴等药企加快建设上海、南京研发中心,发展势头迅猛。连云港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消费品工业处副处长陈一新说,大城市拥有人才、窗口等优势,苏北有土地等资源优势,外拓基地、内强总部,更符合发展规律。

  更多的企业选择变被动辐射为主动合作。昆山市为福立旺精密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发放长三角首张通用通兑科技创新券,实现两地科技创新无缝对接。鸣志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奕瑞影像、保捷锻压等一批沪上高科技项目涌入太仓市。“我们不断放大临沪优势,加快形成与上海既配套协同又具自身特色的发展格局。”苏州市委改革办相关人士说。

  苏北飞地上,开出沪苏产业合作的美丽花朵。走进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用于智能制造的标准厂房拔地而起,“上海优势+大丰特点”吸引了上海临港集团、光明集团、东方国际、上海建材等大企业落地。刚刚在上海举办的大丰投资推介会上,共有新能源等22个重大项目签约,协议总投资65.3亿元。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省发改委主任李侃桢表示,江苏始终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积极倡导者、有力推动者、坚决执行者。我省以约29.8%的国土面积、35.7%的常住人口,贡献了长三角地区约43.8%的GDP、40.8%的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3%的货物进出口总额和43.2%的固定资产投资额。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决策和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的部署要求,聚焦落实“六个高质量”,聚力推进产业创新、基础设施、区域市场、绿色发展、公共服务、省内全域“六个一体化”,率先探索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和路径模式,努力走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前列。

  创新发力,动能更强劲

  唯有协同创新,才能带动高质量一体化。长三角汇集着全国近1/3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1/3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4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各类创新要素在区域内不断寻求着相互融合。今年以来,全省不断推进产业创新协同发展,努力为长三角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支撑。

  最近几个月,这样的例子不断涌现,各地协同创新的足音越来越响亮:

  本月,刚刚落户苏州市相城区的省先进材料中心业务经理张铁锴忙得不可开交,一是装修,二是面试。他说,长三角一体化打破了选才的空间与体制阻隔,在更大范围内招募拔尖人才,这次面试通知一发布,就收到了一大堆简历,这让他对中心推进国家重大工程用关键结构材料技术创新充满信心。

  位于苏州市盛泽镇的江苏新视界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6月底正式获批国家级创新中心。中心聚集了长三角地区9家行业龙头企业和多个顶尖科学家团队,覆盖了50%以上纺织行业领域的国家级实验室、技术中心等。江苏新视界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梅锋说,为了在先进功能纤维产业的行业共性技术上进一步突破,中心将依托创新联盟和股东单位的15个国家级研发平台,计划建设9大实验室,预计三年内,启动8项关键核心领域的研发工作,进行跨领域的交叉融合、技术瓶颈突破、工程验证等。在此平台上,资金、人才、科研成果将实现扩散共享。

  6月25日,一场沪通产学研合作对接会在南通市港闸区举办,20多位来自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南通大学的专家教授走进企业,现场“把脉问诊”。当天善水化工、润邦重机与上海理工大学达成合作意向。据统计,南通市创新型企业联合上海高校院所共同申报实施了15个区域创新示范项目和114个产学研项目。

  “协同创新”已经成为省级政府间对话的关键词。6月28日,《共建长三角科创圈创新平台倡议书》在南京签署,三省一市发出共同的声音:联合打造长三角科创圈创新平台;共建技术转移服务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一体化;共建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促进科技条件服务一体化;共建科技创新战略智库平台,促进区域创新研究一体化。

  记者注意到,长三角地区推进协同创新,把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放在优先位置。无锡市与阿里云合作的鸿山物联网小镇、与中电海康合作的慧海湾小镇、与浙江云栖小镇缔结为姊妹小镇的雪浪小镇等,引入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物联网企业和团队。无锡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无锡推动创新协同发展,支持各类大中型龙头企业和科技机构开展联合攻关,联合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着重推动物联网、集成电路、高性能计算技术创新中心规划建设,打造区域特色创新高地。”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坚持科创驱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2016年到2018年间,共新设立各类市场主体84051户,同比增长近70%。去年6月以来,G60科创走廊上九城市交互投资1468亿元。

  距离更近,生活更美好

  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百姓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近年,长三角区域不断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高铁里程约4200公里,占据全国高铁网络的1/6,随着省际和区域“断头路”的不断打通,长三角地区越变越“小”。

  “瞄准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苏州正加快提升交通能级。”苏州市委改革办相关人士介绍,当前,苏州正积极构建“丰”字形快速铁路网,吴江与上海闵行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太仓也有了更明确的坐标定位——“沪宁”发展轴线上江苏进入上海的重要交通枢纽节点城,未来,沪通铁路、南沿江铁路,以及拟建设的北沿江铁路、苏锡常城际铁路将在这里交会。

  今年初,苏州轨道交通S1线正式开工建设,成为昆山东西向公共交通走廊及苏昆沪三地的交通联络线,昆山市民到上海市区和苏州市区将更加便捷。

  长三角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雏形已现。上海、江苏签署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合作协议;昆山锦淀公路对接青浦盈淀路成为长三角首个打通的“断头路”;南沿江铁路顺利开工建设;上海、南京、杭州、合肥、苏州、宁波、温州7城实现地铁一码通行,只需打开地铁APP就可扫码在长三角地区穿梭。

  医疗是民生大事,也成为该地区加速推进合作的重点。“没想到家门口就有名医为我父亲做手术,不用奔波去上海,太方便了。”5月17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长三角合作医院教授周平红,为苏州74岁的陈老伯进行了内镜下食管狭窄放射状切开手术,为病人解除了病痛。今年初,相城区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签署框架协议,在苏州合作建立新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大大提升。

  每一个民生小切口,都是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生动注脚。6月起,长三角地区29个城市医保“一卡通”,长三角地区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在上海市二、三级主要医疗机构和江苏省、浙江省所有设区市已实现全覆盖,安徽省也有四市纳入联网覆盖范围。三省一市民政部门出台备忘录,探索建立养老共建合作,激发养老服务市场活力。

  7月19日召开的江苏省委常委会会议,讨论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江苏实施方案》,国家《规划纲要》的江苏“施工图”呼之欲出。进程中的长三角共逐一个梦想,经济相融、人缘相亲、文化相通,一幅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工笔画”正徐徐展开。

(责任编辑:欧阳)

江苏将补齐航空短板 加快建设轨道上的机场群
  不久前国家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江苏新闻网
长三角各地"半年报"密集亮相 "稳"成关键词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活力和韧性一直备受关注。江苏新闻网
江苏探索经验智慧共筑一体化生态绿色长三角
  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既是中央自上而下的要求,更是长三角2.江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