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创董事长张伟:个性化资产配置能力才是核心诉求

12.03.2015  15:31

     
      文|《投资时报》记者 澄宇 邓妍

  在习近平的周围,站着刚刚担负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而颇受关注的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还有因连续大手笔收购重磅资产声名鹊起的安邦集团吴小晖。当然,还有张伟。

  甚至,在参与与国家主席合影的36人中,他是最容易受到瞩目的一个,“长得最高的那个就是了”,朋友们戏言。

  并没刻意地放大,只是与其他不多几张照片随意搁在办公室书柜之上。确实,他可能是镜像中名气最逊色的一个,然而,作为2014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APEC峰会指定的铂金赞助商之一,张伟却是唯一一个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代表。而他统领的中科创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科创)在低调前行了十年之后,正以一种锋芒毕露的姿态出现在中国这个红色舞台的中央,抖露着金色的羽翼。

  张伟并不愿意多谈及他的APEC之旅,互联网金融、财富管理、家族办公室、并购基金才是他口中的高频词。事实上,这位综合金融服务提供商有着他更感兴趣的话题。

  互联网金融

  《投资时报》:阿里巴巴去年在美上市,一连串创纪录的数字刺激着无数中国人的眼球。你怎么看待基于互联网、基于中国的这次IPO事件?又如何看待马云现象?风起云涌的互联网金融时代,有无可能出现类似企业和企业家?

  张伟:首先它反映了投资者对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在发展到电子商务时代的商业模式的高度认可,同时也是美国为代表的境外投资者、包括专业机构投资者对中国互联网企业盈利能力的认同,是对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发展潜力的充分肯定。

  马云的成功值得关注的一点是:与百度和搜狐不同,其创始人和早期主要团队成员并非海归。当初先后引进了美国和台湾的团队,均未能引领公司走出困境,最终,还是哪都没去的本土“土鳖”坚持初衷,历尽艰辛,终成大事。

  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可能出现类似企业,但还要一段时间,就像90年代末开始的网上购物和电子商务,经历了10年发展才得以解决生存问题。网络金融与互联网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前者随业务量的增大,风险逐步加大;另外,网络金融的估值要远小于互联网企业的估值,因为它有负债的风险,要解决这一问题,也许要更长时间。

  《投资时报》:中科创创立于2004年,迄今已过10周岁,但近三年才异军突起,这是否与近几年它才以一站式互联网综合金融服务商的面孔示人有关?外界一直好奇,中科创此前究竟从事何种业务?又在何时确定了目前定位?这种定位究竟是更倾向于金融,还是互联网?

  张伟:中科创2008年开始做融资担保业务,2009年做小额贷款业务,到2010年确定了目前定位,这种定位毫无疑问是立足于金融,互联网金融只是综合金融服务的一个业务板块。最近三年引起关注,主要是跟公司以财富管理业务为主导的综合金融服务业务的快速发展,业务规模增幅较大、客户资源增长较快、品牌认知度提升幅度较高有关。

  《投资时报》:在你看来,中科创创新的P2B+O2O模式,与宜信、人人贷等有何异同?

  张伟:在交易主体方面,宜信与人人贷的交易方式中,融资方为个人,投资者也是个人,是个人到个人的方式。而中科创的投资者有个人也有机构,有普通企业,也有专业投资机构;融资方不是个人,而是中小企业。交易结构上,宜信是债权收购方式,中科创是投资方直接贷款方式。

  《投资时报》:互联网金融被称为野蛮式生长,不断传出资金链断裂、P2P平台老板跑路的消息,让外界担心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如何评价这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局面?

  张伟:由于网络金融缺乏监管,大部分企业基本上照搬互联网的运作方式,几乎没有五级分类的风控体系。网络金融企业中安排提取风险准备金机制的不到1%,既没有严格的项目筛选机制,也没有严格的项目评审机制,更谈不上投资后管理,在这种赚快钱的高度投机氛围下,风险层出不穷,捞钱走人自然在所难免。

  《投资时报》:没有国家信用的隐形背书、没有数十年上百年的品牌积累,风控是否比效率、回报率更易成为互联网金融商成败的关键?中科创的风控如何做?

  张伟:互联网金融做的是金融业务,因此,稳健比效率和回报率更重要,经营的可持续性比业务规模更重要。就当前的网络金融行业来说,风控能力的确是互联网金融企业成败的关键要素。通过10年的经验积累,中科创拥有一整套完整的风控体系,它贯穿整个业务流程,包括项目选择机制、尽职调查指引、评审机制、投资后管理机制、五级分类的报告预警应急机制、按时兑付的三次提醒机制、风险保证金机制以及针对项目经理、风控人员、法务人员的责任追究机制等。

  下个十年剑指大金控

  《投资时报》:中科创目前已拥有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地产、财富管理、并购投资、财富艺术馆、财富俱乐部六大业务板块,如何看待它们目前的发展状态?在金控的战略布局中,它们分别担纲怎样的角色?

  张伟:互联网金融是在财富管理业务的基础上发展的创新业务板块。其中财富管理业务和资本投资业务占了基础业务收入的75%,未来三年还会增加到85%。担保和小额贷款作为财富管理业务的辅助业务,为其带来客户资源并提供配套服务,与财富管理业务形成协同效应。互联网金融虽然刚起步一年多,但发展潜力巨大,未来5年的业务规模和收入将占到60%以上。

  《投资时报》:自融自担往往令外界争议较大,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张伟:管理层禁止的自融是指投资者的资金并未按照募集说明书指出的投向去投资或借贷,而是被管理人挪作他用,未经投资者同意擅自改变投向且资金自用。中科创每个产品均有明确投向,投资者的资金都是按约定用途投资。公司的一些产品设计中,有为融资方到期兑付提供担保的设计,这种担保是为保障投资者收益的一种风控措施。

  《投资时报》:中国素来以大为美,从资产管理规模看,中科创累计管理资产已达312亿,与私募基金相比甚佳,但若置于传统金融领域,如在公募基金业,也就排在30多名的中游。中科创对资产管理规模有何诉求?有怎样的战略规划和实现步骤?

  张伟:我们希望有一定的资产管理规模,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的资产管理能力。但这不是我们的核心诉求,我们更重视客户体验、个性化资产配置能力和所管理资产最终实现的投资收益,这才是金融服务企业,特别是财富管理企业的核心能力所在,这是公司未来10年的主要目标。

  《投资时报》:我们注意到“中科创金融控股集团”这一称谓,但从传统意义的“金控”概念理解,旗下应有类似券商、银行、基金等金融机构,而目前中科创尚无此番配置,你能否诠释一下自身的金控概念,理想中的“金融控股集团”是怎样的?

  张伟:我们将金融控股集团定位于拥有金融的全牌照。未来中科创金融控股集团将循序渐进地收购并拥有金融牌照的企业如银行、保险、信托、证券、融资租赁等,从而使中科创从综合金融服务走向金融控股集团。金融全牌照是我们10年的目标。

  《投资时报》:目前中科创已间接成为天目药业(600671,股吧)、新黄浦(600638,股吧)两家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从主营业务看,两家公司不存在太多关联,不知“拿下”这样两家上市公司的战略考量是什么?接下来,是否还有进入其他上市公司的计划?

  张伟:中科创目前已发起设立100亿规模的中科赛富产业并购投资基金、100亿中科国富城市更新产业投资基金,它们的方向就是瞄准合适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收购以及资产对接。对于上市公司的并购,未来主要是通过相关基金来完成。

  我们看中的是两家公司的重组潜质,一个是地产加金融的传统业务创新要素的注入,另一个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资产注入。接下来我们仍有进入其他上市公司的计划,由于法律法规的要求,不能披露。对于上市公司的并购,我们将通过集团自有资金、联合投资机构协同参与及发起设立基金共同投资几种方式进行。

  《投资时报》:中科创业务模块中,还有家族办公室(FO)这一支,作为国内新兴行业,目前国内运行的FO几乎都以产品为主驱动,请问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中科创的FO做何种定位?

  张伟:产品驱动型的家族办公室并不是真正的财富规划和资产配置,这仍然是产品中心而不是客户中心。我们已组建了以研究部、资本投资事业部和投行部组合而成的家族办公室工作小组,其主要职能是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

  鉴于国内财富的传承刚刚由创一代向富二代过渡,国内客户不大了解家族办公室,我们分两步走:先根据客户的财富构成和投资偏好,为客户定制资产管理计划,时间为2—5年,资金规模为5000万到5亿元;在相互了解的过程中,再根据客户的财富传承需求,为其定制25年到50年的家族财富管理计划。在资管计划和家族财富管理计划中,我们提供的不是一个产品,而是产品的投资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