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12月20日至21日在北京举行,这是时隔37年后,中国再次召开最高级别的城市工作会议,会议的名称也由37年前的“全国城市工作会议”升格为“中央城市工作会议”。
中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未来的中国城市如何发展?中新网(微信公众号:cns2012)记者梳理本次会议所释放的十大信息,这些将实实在在地改变未来城市面貌,改善城市生活环境。
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居住条件有望改善
会议提出,要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继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城镇棚户区和危房改造,加快老旧小区改造。力争到2020年基本完成现有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会议还指出,要以实施居住证制度为抓手推动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从“硬件”住房到“软件”公共服务,中央均提出了要求。需要指出的是,12月12日,国务院已对外公布了《居住证暂行条例》,居住证持有人可以享受义务教育、基本公共就业服务等六大基本公共服务,还可享受办理出入境证件等七大便利。
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城市环境将更加宜居
会议提出,要强化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将环境容量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作为确定城市定位和规模的基本依据。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要大力开展生态修复,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
诗意地栖居,是人们内心的渴盼。近年来雾霾话题屡屡成为公众热议话题,城市空气污染等映衬着“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 “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的重要性。
有效化解各种“城市病”——未来市民不再逢雨“看海”
会议提出,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要提升建设水平,加强城市地下和地上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海绵城市。
这直指“逢雨必涝”的城市顽疾。今年4月,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已联合发文,公布了首批包括厦门、济南、武汉等16个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名单。8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随着努力建设维护城市的“里子”,城市中的人们不必再逢雨“看海”。
留住城市特有的“基因”——不再“千城一貌” 规划不再“短命”
会议提出,要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
会议还提出,规划经过批准后要严格执行,一茬接一茬干下去,防止出现换一届领导、改一次规划的现象。
防止“摊大饼”式扩张——城市将不再盲目膨胀
会议提出,要控制城市开发强度,划定水体保护线、绿地系统线、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历史文化保护线、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防止“摊大饼”式扩张,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
推进城市管理和执法体制改革——城管执法将更公正文明
会议提出,要深入推进城市管理和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近期发布的《法治政府蓝皮书·中国法治政府年度发展报告2015》指出,当前城管职权无序扩张、执法程序不规范、执法效能不佳、暴力执法普遍等问题仍然突出。
11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会议指出,要理顺管理体制,提高执法水平,完善城市管理,构建权责明晰、服务为先、管理优化、执法规范、安全有序的城市管理体制,让城市成为人民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有力依托。
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城市生活更加安全
会议提出,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把住安全关、质量关,并把安全工作落实到城市工作和城市发展各个环节各个领域。
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也提出,要加强城市安全监管,建立专业化、职业化的救灾救援队伍。
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市民归属感、文明素质将提升
会议提出,要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尊重市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鼓励企业和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真正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彻底改变粗放型管理方式——城市生活更加舒心
会议提出,抓城市工作,一定要抓住城市管理和服务这个重点,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彻底改变粗放型管理方式,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中西部地区培育一批区域性中心城市——家门口也能分享城镇化成果
会议提出,要优化提升东部城市群,在中西部地区培育发展一批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促进边疆中心城市、口岸城市联动发展,让中西部地区广大群众在家门口也能分享城镇化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