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小而慢”德企受青睐

29.01.2015  11:01

  中新江苏网太仓1月28日电 (记者 周建琳)28日,打开德企人才网,顾伟有点惊喜,网站上的德企岗位数增加了不少,而且月薪也在上升。这更坚定了他春节后来太仓工作的决心。

  太仓博泽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正在招兵买马,设备维护技术员、供应商质量工程师等六个岗位急聘中。专业对口,平均月薪等级显示为五个钻,让顾伟很心动。只是网站上不断刷新的访问数让他很有压力,此刻他已是该网站今天的211926位访问者了。

  “中国德企之乡”是太仓的一张名片。这是一座兼具“江南水乡”和“德国小镇”双重特色的城市。2014年,博泽在太仓新区设立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成为太仓220家德企群中的新成员。

  走进中德(太仓)合作成果展示馆,德国地图跃然眼前,上面“闪烁”星星的多少寓意着前来投资企业的数量,展馆内更是集中展示了太仓开展对德合作20多年来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20年来,这里集聚了220家德资企业,2014年共实现产值300亿,规模以上企业产值比增26%,其中有18家德企年增长率超过50%。

  但这也是寂寞的20年,执着的20年。太仓新区相关负责人坦承,“太仓的德资企业是‘养大’的。

  与德国人的性格类似,德企在对外投资方面也极其严谨和“慢热”,在面对招商引资时往往不会在短期内予以积极响应,即使决定在某地投资也是步步为营,在试探性投资后再逐渐增资加码。

  作为第一家落户太仓的德资企业,克恩-里伯斯走出了太仓德企发展的典型之路。1993年克恩-里伯斯刚刚落户太仓的时候,只有5名员工,租用了一间不大的厂房开始生产。

  2014年4月初,克恩-里伯斯(太仓)有限公司预留的最后一块地,也挖起了第一锹土,开建1万余平方米的新厂房。迄今为止,克恩-里伯斯在太仓已设立了6家公司,目前员工600余人。

  “它们可能是‘小公司’,也可能是‘慢公司’,但稳定的业绩和成长,表明它们绝不是‘差公司’,德企做起事情来始终如一。”这是一家财经媒体对德国企业的点评。

  但因为“小而慢”,在过去,很多急于出“政绩”的地方,特别是在东部发达地区,德企往往难入地方政府“法眼”,为了大项目而赶走小项目的现象一度十分普遍。

  超过3000人的大型企业,不要;纯出口的加工型企业,不要;占地和产出不匹配的企业,不要……在苏州十多个国家级开发区中,太仓新区的招商“规矩”显得有些另类。

  “技术强、占地少、效益高”,对于面积小、人口少的太仓,这无疑是最好的路径。结果是,耐住寂寞20年,曾经“数字拿不出手”的太仓,而今成为中国各地争相取经的样板。

  漫步在太仓街头,这里安静、闲适,就连太仓工业园也极其静谧:从外面几乎看不到厂区人影走动,也听不到任何机器的鸣响。有的厂房甚至连门头都沒有,一点不像生产车间,倒像是研发机构的驻扎地。

  但环顾在太仓的德企,无论其规模大小,每一家企业在细分领域都是响当当的“小巨人”,是标准的隐形冠军。舍弗勒是领先的轴承制造商,裕克施乐是全球制模和注塑业领导者,威格玛是世界上最大的塑钢窗成套设备制造商,克恩-里伯斯是全球领先的专业弹簧制造企业。

  “隐形冠军”的某些特质,比如高度创新精神、研发文化,无疑是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所需要的。

  负责十多年招商工作的太仓官员冯玉良向媒体透露一个信息,以往“不招人待见”的德企,特别是中小企业,现正成为各地招商引资的“新宠”。他所率领的招商团队忽然多出很多竞争对手,不少以往热衷于对港台和美日韩等地招商引资的内地开发区,近年来忽然对“难打交道”的德国产生了浓厚兴趣。

  最新发布的苏州工商局外商投资企业登记情况分析报告显示,2014年,投资来源地中,德企增幅最大,新增了10家,这也是近五年这一来源地增幅最大的一年。

  长期关注苏州经济的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经济系教授沈健认为,在中国步入经济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理念已开始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完)

编辑:枫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