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怎么看&怎么办?习式经济学在下一盘大棋
猴年春节期间,各国股市急剧下跌,给全球经济泼了盆冷水。尽管中国股市因休市并未被波及,但市场的忧虑和困惑不减。前几日,证监会易帅引发各种猜想,也是一个例证。中国经济形势如何,该怎么看又当怎么办?想必,你我都在密切关注高层的声音。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其间透露出的些许信号,或许能让你窥得一二。
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中心: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主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说起来,大家应该对这些词并不陌生。是的,关于中国经济怎么看与怎么办,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不同场合有过多次论述。其中的思考,既一以贯之,又随势而变,绝对称得上全面、系统、深刻。在不少外媒的报道中,“习近平经济学”已经作为一个固定名词被提了出来。那么,这位大国掌舵者对中国经济究竟有着怎样的认识和判断?公道君(ID:bjrbplb)这就邀您一起学习学习。
1谋划经济,先研判形势
“处大事贵乎明而能断,不明因无以知事论断。”准确研判经济形势,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基础。而这,也是习式经济学的一大板块。
2014年2月,《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关于经济工作的重要论述》一文首次提到,总书记对中国经济发展阶段作出了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重要判断。
2014年5月,总书记在河南考察工作时的思考显然更为深入。他首次提到了“新常态”一词。即: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到了2014年的11月,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的演讲中,总书记将新常态的特点阐明:
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在2014年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新常态”已成为热词。总书记在会上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当年的会议这么总结:
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2015年,总书记的观点与思路一以贯之。
2015年9月,在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的前夕,他在接受美国《华尔街日报》书面采访时,非常坦诚地说:
在当前世界经济大环境下,各国经济都面临着困难,中国经济也面临着一定下行压力,但这是前进中的问题。无论发生什么情况,中国都将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开放……今后一个时期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有基础也有条件。
2看待速度,不唯GDP论英雄
一谈到经济发展,我们很多人头脑中就会浮现出“GDP增速”。诚然,这一指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指导经济工作。但前些年,一些人包括一些地方领导干部对GDP增长过于执念。盲目追求发展速度,忽视发展质量和效益,带来的恶果也在这几年凸显。对此,总书记有着清醒的认识。
在2012年11月30日,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他就谈到:
要保持经济增长,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活力和动力,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
到了2013年4月,他在博鳌直言我国经济不可能也不必要保持超高速,“就是速度再快一点,非不能也,而不为也”,并作出这样的分析:
说不可能,主要是一味维持超高速带来的资源、能源、环境压力太大,事实上是不可持续的;说不必要,主要是我们在提出中长期发展目标时就充分进行了测算,实现我们确定的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只要年均7%的增速就够了。因此不必要追求超高的经济增速。
2013年9月,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关于世界经济形势的发言上,他讲到: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的长远发展问题,必须坚定推动结构改革,宁可将增长速度降下来一些。任何一项事业,都需要远近兼顾、深谋远虑,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是不会长久的。
显然,相较于纯粹的增长速度,他更重视的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是要以科学发展理念为指导,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这就涉及到咱们要学习的下一个内容——
3中国经济怎么办?
如前文所言,大逻辑仍然是: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这里头,一件大事便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在中央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一个星期后,他又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发表演讲时表示:
要解决世界经济深层次问题,单纯靠货币刺激政策是不够的,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更大努力,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
直至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会议热词。会议强调: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尽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新词首次进入公众视野是在2015年末。但关于结构调整的思考,早已体现在总书记的经济学论述中。
2012年,在广东考察工作的总书记主持召开经济工作座谈会,在谈到经济形势时,他指出:
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国际竞争历来就是时间和速度的竞争,谁动作快,谁就能抢占先机,掌控制高点和主动权;谁动作慢,谁就会丢失机会,被别人甩在后边。
另一件大事,是抓住创新驱动。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有国际经济形势整体偏冷有关,但我们自身的的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仍是不可回避的重要因素。破解这些难题,必须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对于这一点,总书记从多方面论述过。
2013年9月,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他谈到:
创新驱动是形势所迫……我国现代化涉及十几亿人,走全靠要素驱动的老路难以为继。物质资源必然越用越少,而科技和人才却会越用越多,因此我们必须及早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把科技创新潜力更好释放出来。
2014年12月,他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说得更具体:
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过去,我们有源源不断的新生劳动力和农业富余劳动力,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变成生产力。现在,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下降,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在许多领域我国科技创新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2015年10月,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节选)中记载:
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是更加激烈的科技竞争,如果科技创新搞不上去,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我们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
第三件大事,推进三大战略打造中国经济新增长极。
自从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谋划中国经济发展就不再是一隅之事。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深刻把握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的大势后,提出“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
2013年9月、10月,总书记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一带一路”建设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关乎多方利益,秉持怎样的理念至关重要。
习近平在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
“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一带一路”建设不是要替代现有地区合作机制和倡议,而是要在已有基础上,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
回到国内大棋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形成了多个经济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区域,其中,京津冀地位尤为特殊,协同发展的意义尤为重大。对于这个问题,总书记是这么看的:
京津冀协同发展意义重大,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大家一定要增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的体制机制的勇气,继续研究、明确思路、制定方案、加快推进。
如何在更大范围内统筹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总书记也有自己的看法。
2013年7月21日,习近平在湖北武汉考察时提出,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充分发挥内河航运作用,发展江海联运,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其后,习近平又多次在考察调研中谈到了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问题。
今年1月5日,在重庆调研的习近平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为长江经济带发展定了向、定了调:
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三大战略相互衔接、互为支撑,意味着三大增长极,肩负着寻找中国经济新动力的共同使命。它们激荡出怎样的发展活力,共振出怎样的发展合力?值得期待。
4不干,半点马克思都没有
每次谈到推动经济发展,总书记几乎都要强调不能坐着等、站着看。各级领导干部要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大家要加深对“三期叠加”和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认识和理解,彻底抛弃用旧的思维逻辑和方式方法再现高增长的想法,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重大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
不干,半点马克思都没有。形势逼人,一分钟都不能等,你还在观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