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中国第一次亲密接触”的背后故事
汉语搭桥,新视角认知现实中国
新华报业网讯 这个夏天,来自15个国家的16名留学生将前往12个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地点,从最偏僻的山村到最繁华的都市,带着自己的眼光和体会,以陌生人的视角去认知一个现实版的中国。18日起,大型互动节目《“汉语桥”——我与中国第一次亲密接触》将在央视国际频道播出。 “这是一档眼睛盯着现实、带外国人在中国大地上行走的节目。”节目总导演关正文告诉记者,“这也是一次全新的电视形态、电视内容的创新。”第一期节目播出的将是8名留学生来到贵州安龙县下箐村,入住毛草坪小学8位小学生的家庭。两天一夜的时间里,他们将与孩子们吃住在一起,一起体验孩子们上学要走的山路,一起上课,一起干农活,真实感知中国边远山区儿童生活及教育情况。 来自新西兰的罗斯文在下箐村结识了毛草坪小学四年级的刘正国,两天一夜的相处里,他们一起走山路去上学、一起合作砌墙,晚上住一起聊天。他说,这是他来中国去过的最美丽的地方,孩子们在艰苦的环境里依然乐观向上,以及山村教师的执着坚守,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临别之际,在给刘正国的信里他写道:“我希望你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到达义乌之前,印度尼西亚的林宜龙觉得开网店是件很轻松的事情。许多外国留学生也以为,网店老板和员工可以天天在店里玩电脑、打游戏。当他们经历了客串服装模特、设计网店页面、商品上架发货、做客服解答问题之后,才发现当初对网店的浪漫想象和事实距离甚远。德国的安东雷发现网店最辛苦的工作不是搬运大件的健身器材,而是守在电脑旁回复客户的问题。“一直有人跟你说话,你要看得很快,反应要很快,特别累。” 外国留学生们去的12个地方,并不是随意定的。其中,既有贵州、霞浦这样的山乡和渔村,也有北京、深圳等大都市;对应的选题既有中国功夫、美食这样的中国特色,更有网络电商、创业大会这样的时代热点。关正文告诉记者,“在外景地选择上我们努力提供真正有价值的内容,选题方面力求接地气,不做作,希望让参与者能够从真实的生活里去感受中国脉动和力量。” 汉语热背后是中国热。在节目组看来,过去学汉语可能更多是文化兴趣的驱动,而在今天,学汉语是很实际的选择,汉语也不再仅仅是通往古老文化的学术桥梁。通过户外真人秀的模式呈现外国人学汉语题材,可以让语言能力在真实运用中得到展示,让外国人进入中国的生活环境。“这套节目首先是做给中国观众看的,如何认识自己的国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背景,外国人会形成和我们中国人的普遍认知具有差异性的感受,这种感受反过来也会给我们认识自己带来启发。”关正文说,“事实上,我们带老外去看的这些东西,许多中国人都未必真正见过和了解。” 本报实习生 郑龙晓 本报记者 董晨
编辑: 燕志华、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