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中国的靓丽名片—海外中国文化中心采访散记

21.06.2015  16:48

龙虎网讯 初夏,比利时布鲁塞尔菲利普—乐邦大街一角,一座粉饰一新的奶白色小楼静静矗立,通透的玻璃大门上方用中文、法文镌刻着“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字样,这个即将在年内揭牌的文化中心,将成为中国政府在海外设立的第二十一个文化中心,也是记者随文化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新闻采访组到访的第一站。

在随后对西班牙、埃及中国文化中心的采访过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作为国家有效提升文化软实力和文化传播能力的重要举措,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发挥着独具特色的重要作用。

汉语为桥——

以价值传播加深理解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国家软实力的竞争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汉语已成为中国参与国际交流和文化竞争的有力依托。中国文化中心在语言传播中,自觉肩负起传扬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价值理念的重任。

近年来,埃及的中国文化热、汉语热持续升温。开罗中国文化中心汉语培训班从2003年开办至今,已培训学员7400多人次。走进文化中心8级汉语班教室,学员们毫无拘束地用汉语与我们交谈,他们谈起最喜爱的中国作家,提到最关注的中国问题,甚至发表对“一带一路”的个人理解。这些人中有大学生、商人、中资机构职员,还有旅行社的导游,虽然大家学汉语的目的不尽相同,但对中国文化的喜爱却高度一致。欧迈尔是本哈大学新闻传媒专业毕业生,他说,来中心学汉语是为了今后当记者,以便能更好地采访中国人。去年底,他通过了汉语水平考试,今年秋天将去山东师范大学攻读新闻专业研究生。汉语老师告诉我们,班里有4名学员是从零起步,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已能较流利地用汉语交流了。

斐然的汉语推广成果,并没有打消爱资哈尔大学中文系主任阿齐兹的忧虑,他对记者说:“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然而在阿拉伯世界,中国形象却被缩小为‘中国制造’,这是一个巨大的反差。”阿齐兹是埃及拥有中文译著最多的汉学家,他希望通过自己努力地工作,翻译出更多介绍中国的书,让整个阿拉伯世界更全面地认识中国。

在西班牙,我们也感受到这股汉语热。据统计,目前学习汉语的西班牙人有4万之多,连费利佩国王的两个女儿也加入了汉语学习大军。然而汉语的推广者们懂得,语言只是沟通工具,传递汉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才是中华文化的真正传播。马若兰是马德里中国文化中心汉语教学合作方教导主任,这位曾在中国学习生活了8年的西班牙学者,希望通过汉语教学,将中国文化中的哲学理念传递给同胞,改变一些人仅从中餐馆、李小龙功夫片中得到的片面认识,缩短西班牙与中国的距离。

做亮品牌——

用深邃之美打动人心

马德里中国文化中心的走廊里,有一面“图片墙”,96幅图片定格了中心成立3年来数十场活动的精彩瞬间,活动吸引了当地数万民众参与,增强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其中,品牌项目“走进中心过大年”博得各方的交口称赞。

春节活动是中国政府多年来致力打造的海外文化品牌,它以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和极具亲和力的形式,受到海外民众的广泛欢迎。据马德里中国文化中心主任罗君介绍,继马年成功举办“走进中心过大年”之后,农历羊年春节的活动更加丰富多彩,除了包饺子、猜灯谜、印福字、剪春字外,还为侨界举办了专场新春音乐会,从北京请来“非遗”大师现场进行风筝制作和捏面人儿表演。成百上千人走进中心感受“中国年”,共享一场中华传统文化的盛宴。

在埃及,一年一度的“欢乐春节大庙会”几乎家喻户晓。中国驻埃及使馆文化参赞陈冬云告诉记者,过去,埃及只有少数学汉语的人知道中国春节,在中心的精心打造下,短短几年,春节已成为开罗民众节庆文化的一部分。每逢新春佳节都有“粉丝”向中心询问“今年春节在哪儿办”?还有人提前在网络上推出“春节庙会全攻略”,春节让埃及民众对中国由陌生到熟悉,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此外,开罗中国文化中心组织的“大使杯”说汉语、讲故事比赛和汉语歌曲大赛等,都已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品牌项目,受到埃及汉语爱好者、特别是大学中文系学生的欢迎。

中国驻埃及大使宋爱国说:“埃及人的文化包容性很强,社会各阶层都对中华文明心怀敬佩之情。即使在政局动荡时,‘欢乐春节大庙会’照常举行,正是借助‘欢乐春节’和‘大使杯’汉语比赛这些响当当的品牌,中华文化的深邃之美日渐走入埃及人的内心。

创新方式——

靠多种手段覆盖人群

文化影响力,不但取决于文化自身独特的魅力,还需要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传播方式的不断创新,可达事半功倍之效,让文化直抵心灵。

关注主流人群,做好上层和专业人士的工作一直是文化中心工作的重点。谈及这一话题,中国驻西班牙大使吕凡强调:“上层人士对国家政策走向和对外关系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做好他们的工作,使他们对中国文化和国家情况有更多、更深刻的了解,对推动中西关系意义重大。”为此,马德里中国文化中心进行了有益尝试。他们通过与穆尔西亚大区、马德里大区、萨拉戈萨等政府机构联合举办文化活动,与参议员、众议员等上层人士建立友谊,借助他们的召唤力,影响当地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在潜移默化中培育中国话语市场,产生了积极效果。

同时,文化传播更需要当地文化机构的默契合作。在西班牙,有“知华讲堂”这样云集了一大批外交家、企业家、社会学家的精英团体,与中心联合举办系列专题讲座,向当地民众介绍和解读当代中国;在埃及有“萨维文化中心”这样聚集人气的民间文化机构,为中心搭建更大的传播平台,让更多没有到过文化中心的人也能欣赏到精美绝伦的中华文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利用网络传媒开展宣传和推介活动,已成为中心传播力建设的又一主攻点。经过3年耕耘,马德里中国文化中心的网站已拥有不少“铁杆粉丝”,培育出自身较为固定的受众群;开罗中国文化中心则通过在“脸书”“推特”等社交网络开设公共账号,介绍中心举办的活动,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账号建立两年来,已获近万用户点赞。

因地制宜,开拓创新,用丰富多彩的方式揭示中国文化美的内涵,已成为文化工作者的努力追求。原比中友好协会主席塞尔日·佩鲁真诚坦言:“向比利时人介绍中国,不能只展示舞龙舞狮、古代珍宝等传统的东西,要从两国历史文化渊源中找契合点,用两国人民熟悉的文化符号和现代方式阐释中国文化理念。”基于此,即将揭牌的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拟通过“思想者对话”系列讲座、“早安中国”国际媒体早餐会等活动方式,为文化中心的长久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经历20多年的探索、起飞后,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正步入一个快速发展期。面对“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新挑战,中国驻比利时大使曲星的一番谈话意味深长:“文化外交不能太功利,不能追求立竿见影。在‘一带一路’的推进中,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应加强与智库、媒体的合作,举办多种活动,把握好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关系,耐心坚持,长期积累,一定会有收获。

来源: 人民日报   编辑:刘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