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中国画绣联展江苏开幕 罕见巨幅绣品亮相
“原来当代中国画变成刺绣这么美!”这是昨天在江苏省工美馆参观展览的观众发出的感慨。昨天上午,由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江苏省美术家协会指导,现代快报社与江苏工美馆、苏州高新区镇湖刺绣协会共同主办的“一带一路 丝路中国”画绣联展在江苏工美馆拉开帷幕。据悉,本次展览筹备历时半年多,最终共呈现出了江苏艺术家的50余件中国画和刺绣作品,通过纯粹的江苏艺术元素,展现了艺术之美以及丝绸之路上的自然风土人情和历史人文景观。
“太震撼了,这么大的苏绣,怎么也需要好几年的时间才能绣出来吧?”展览现场,一幅4m×2.2m的苏绣作品《丝绸之路——西出长安》被围得水泄不通,引来了连声赞叹。原来,这幅苏绣作品的作者是近年来备受瞩目的苏绣大师姚建萍,她的作品多次被选作国礼,赠与韩国总统朴槿惠、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等外国元首。
据悉,《丝绸之路——西出长安》以大汉盛世为基准点,通过汉武大帝送张骞西出长安的场景,表现出汉武帝以战争谋和平的宏图霸业。画面上远山巍峨,绵延千里,掩映着雄伟壮丽的建章宫,迎风招展的大汉旌旗之下,张骞神情肃穆,刚毅果敢,承载着国家使命出使西域的精神内涵跃然而出。浩浩远山和汉家宫阙宛如栩栩在眼前,猎猎西风和健马长嘶仿佛呼啸在耳边,画面场景动静结合,引人入胜,不禁令人回忆起那段有关丝绸之路的波澜壮阔的历史。
“我创作的《丝绸之路》系列共有两幅,一幅《满载而归》刚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这一幅《西出长安》也是刚结束在中国美术馆的展览,第一次在南京展出。”姚建萍介绍,“这两幅作品根据不同的时间、背景、色调、思想分别进行构思,但都是围绕丝绸之路进行的主题创作。在绣法上,更是博采众长,把众家针法消化、吸收、转化,以融针绣的风格来绣制。从构思到完成,一共花了三年的时间。这次展览,也是我对家乡江苏人民的一次汇报。”
“众所周知,丝绸、苏绣是江苏不可替代的文化遗产和文化名片;江苏书画自古就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才优势,是中国书画艺术的鼎盛之地。本次展览创造性地将国画和刺绣两种纯粹的江苏符号相结合,以最精彩的江苏元素,切入‘一带一路’这一宏大的战略框架中,邀请画家创作相关主题作品,再由刺绣艺术家进行二次创作,将绘画作品绣制出来,最终画绣合璧展出,交相辉映。”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江苏工美馆名誉馆长马达告诉记者,他们从今年上半年就开始筹办此次展览,本次圆满开幕,离不开江苏画家和江苏刺绣艺术家的共同努力,“这是一次新鲜的尝试,苏绣和江苏当代中国画的碰撞,展现出了一种崭新的面貌,体现了艺术家们高超的技艺。他们以江苏人自己的独特方式表达了对‘丝绸之路’的关注、理解和感情。”
据了解,本次展览一共邀请了常进、高云、周京新、林逸鹏、薛亮、潘高鹏、朱建忠、韩非、沈勤、林彬、刘春、罗拥军、张正民、梁雨、潘东篱、吴思骏、单鼎凯、吴湘云、余晓星、朱嬴椿、姚媛、聂危谷(排名不分先后)等22位中国画家与朱寿珍、孙燕云、吴晓平、姚建萍、卢梅红、陈英华、祝英娟、濮伟芳、姚琴华、姚惠琴、徐霞、姚红英、蔡梅英、朱雪晴、汤祝萍、倪雪娟、卢建英、陈群英、郁丽琴、卢菊英、吴彩霞、陈雪芬等22位刺绣艺术家共同参与。
“这是我们苏绣人前所未有的机遇。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怎样创作出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作品?此次画绣联展正是一个难能可贵的平台,为我们刺绣艺术家和画家提供了一次紧密对接的机会,我想,这样的平台对于江苏文化建设来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举措,希望这一条新的路径可以长久走下去。”姚建萍表示。
此次展览特邀艺术家、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王丽华带来了她的代表作《龙门石窟》。自东汉以来,洛阳就是丝绸之路东方的起点。龙门石窟作为古都洛阳的佛教圣地,与丝绸之路有着不解之缘。王丽华的这幅作品,前后绣了快两年的时间,采取了由她首创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八工针法”来创作。“龙门石窟造像的表现是很难的,因为它没有光泽,而刺绣的丝线,恰恰是最能表现出光泽的。所以我选择了‘八工针法’,去掉了光在丝线上的反射,同时表现出砂砾的肌理和厚重感,体现出一种沧桑之美。”
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孙燕云此次绣制的是著名画家高云《走进新疆》组画中的一幅。她坦言,此次创作的过程中压力很大:“我是做乱针绣的,此前基本上都是以丝线表现油画的效果,这次对高云先生的中国画进行刺绣再创作,其实完全颠覆了我以往的习惯。因此在创作的过程中,我进行了一些创新,希望可以通过刺绣语言表现原画的韵味:在材料上,我增加了一些日本丝绵,以让画面更有层次更加生动;在装裱上,我运用了新的立体的装裱方法,让画面更具有透视感。”这份用心也让孙燕云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通透的画面,让观众发出了“这就像是绣在玻璃上”的感慨。
擅长水墨写意绣的大师吴晓平,此次绣制的是江苏省国画院院长周京新的《角色系列》。“周老师的用笔很有新意,也引领着我的思想有所开拓。之前我绣的是传统的水墨作品,讲究丝路统一,而这一幅作品,画法与古人不同,因此我也以复杂多变的丝路和针法来表现衣服的质感,体现作品中的水墨韵味。”吴晓平告诉记者,这幅作品是当初她爱人帮她选的,“他也是画家,了解画,也懂得我的刺绣。所以选择了这一幅之后,我一下就有了创作的冲动,在思想上也有了新的感受,整个创作的过程中都很兴奋。”
开幕现场,不少画家与刺绣艺术家也是初次相逢。著名画家林逸鹏和陈群英就是如此。提到通过刺绣的方式表现其作品,林逸鹏说,这其实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刺绣作品和中国画是不同的,两者的区别和对原作把握的精准度,需要刺绣艺术家来理解和体悟。”陈群英也表示,在刚刚拿到原画图片时,她也觉得不知如何下手,后来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实践,换了几种针法,最终呈现出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画上的色彩是层层渲染的,在刺绣时,我先用丝线底色打底,再用特别的针法,一层层把颜色渲出来,让底色也能透出。在天空的部分,我着力于表现光影的色泽和层次感,在色彩上进行了一些再创作。”
林逸鹏感慨,在传统中转型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让他吃惊的是,刺绣艺术家们都顺利解决了这个问题,让传统的丝线表现出了现代感的国画作品,让古老的艺术绽放出新的光彩。“刺绣艺术家们不仅把原作的精神表现了出来,而且能够保持苏绣特有的艺术价值,这一点很难得。创新是一件艰难的事情,这一次活动,为苏绣走向现代、走向世界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也激励着我们画家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吴思骏和姚惠琴则相约“下次去她的绣庄看看”,“刺绣的表现方式很有意思,刺绣艺术家能表现出原画的气息是很有难度的,通过她的呈现,我觉得她理解了我创作时的想法。”
“我很高兴地看到刺绣艺术家们在绣制的时候,进行了取舍和创新,进行了再创作。刺绣作品不是简单的模仿,其实在造型上和原作有一些区别是无所谓的,关键是要抓住原画的气息。江南是一个很有灵性的地方,生于此长于此的刺绣艺术家们也把自己的特性加在其中,通过苏绣的形式,表现出了那些柔绵清美的感觉。”林彬说。(徐馨儿)
编辑:圣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