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广电人怎么讲

02.12.2015  16:53

              讲好中国故事对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助推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而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使之在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助推中国梦方面发挥作用,这是摆在广电领域从业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不可推卸的责任。日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在京召开“讲好中国故事”座谈会,来自业界和学术界的3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优化讲好中国故事的促进机制、搭建传播好中国故事的市场构架等方面积极探讨交流、建言献策,为业界带来不少启迪。

        讲中国“好故事”

        很多人是从自己用的产品来认识一个国家的,比如韩国的三星、日本的索尼。像小米、华为这些体现中国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好产品的故事,对于树立国家形象很有帮助,并且易于被国外观众接受。

        讲好中国故事无疑需要思考要讲什么样的故事,对此,北京广播电视台副台长苏仁先认为,应该讲普通人的故事,讲普通人追求梦想创造美好生活的故事,暗合中国梦主题;讲弱势群体的故事,讲他们的自强不息,同在一片蓝天下共享美好生活的故事,暗合人道主义精神;讲环境保护的故事,讲普通人保护、爱护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故事,暗合探讨生态文明的主题;讲道德的故事,普通人传承传统道德的故事,传播我们传统价值观和文化观;讲好灾难故事,自然灾害等来临之时会发生很多感人而温暖的故事,能体现中国博大的人文情怀;讲好民族法制的故事,讲老百姓基层民主的典型事例,体现法制精神;讲好版权保护的故事,从民众视角来讲中国政府尊重劳动尊重知识的做法;讲优秀品牌故事,例如:小米、华为的故事。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核心内容,加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文艺精品创作,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中央文献研究室副秘书长龙平平认为,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和重大决策,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的重要载体。对外国人来说,中国的领袖人物、英雄人物,中国的重大事件和重大决策,是他们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对中国人来说,能深入了解领袖人物的经历、贡献、风范,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和一些重大决策的社会影响力,有助于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电影卫星频道节目制作中心电影创作部主任唐科认为,讲好中国故事最主要的还是讲中国的情感精神和当代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在我看来,中国故事的核心就应该是中国的价值观,通过故事和鲜活的人物形象来体现来呈现。”因此,他强调,讲好中国故事要让主流价值观实现当代的转化。不要喊口号,不要用过时的道德观价值观来构造故事,要让当代价值观通过人物有效地传达。同时,选择合适的载体进行传播,不能忽视80后、90后的审美语言和方式,要让视听语言和影视作品相结合。

        “好好讲”中国故事

        《最美新闻人》是中国之声最早推出的,不把着眼点放在典型人物、先进个人上,而是放在身边的人——最美司机、最美女教师等身上,讲述一些从细枝末节挖掘出来的闪光点,这样更有意义。对于“最美基层干部”等一些全国媒体共同的关注点,中国之声也做到不使用通稿,尽管有时通稿质量很高,但是千篇一律的话会引起受众反感。

        “在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不是数量不够,而是精品不多。”龙平平表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故事基本每天都在播出,但是引起关注的不多,要讲好中国故事,就要花大气力研究、解决好这个问题。

        正如龙平平所言,如何讲好中国故事非常重要,在讲述中国故事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总编室文艺处处长王莹认为,讲好中国故事还要重视文学创作,不论是在创作还是传播上都要围绕“人”来展开。她认为,讲好中国故事应该遵循共性—个性—共性的路径。首先,共性是什么,是在讲中国故事时无论是大题材还是普通百姓的故事都要见人,见物,见精神。讲好中国故事要事半功倍,就要为人民抒情和抒怀。因此,要关注真实的生活、真正的人,要讲“人话”,用受众听得懂的语言讲故事。如果自己都不感兴趣就不能感染别人。其次,是个性。只有做到最上乘的宣传,就像从未进行宣传一样,让每个人都愿意去听去看,这样才能实现宣传的使命,做到更好的宣传。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深入人心。再次,这里的共性是每个人都关心与自己相关的事情。好的、美的,人人喜欢。因此,在讲好中国故事时要把握好美学精神,发现人性中的美,才能有好的传播效果。

        中宣部新闻局新闻阅评小组专家武家奉认为,讲好中国故事还必须把握好四个度,即厚度、深度、温度、黏度。“要想讲好中国故事,必须先讲好自己的故事,讲故事的能力要从基本功开始培养。”他认为,一是厚度。要有分量、有内容,有具体人、具体事。中国有着世界第一厚重的文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制度世人瞩目,在改革发展中也发生了众多惊心动魄、如火如荼的故事。这些都是宝贵的故事来源。二是深度。故事总是为思想、主题服务的,每个故事都有不同的意义。三是温度。即贴近性,讲述的人或事,都要与听者有某种联系,有联系才会引起关注。要贴近中国真相、中国现状、中国经验和道路,还要贴近感情、贴近热点。四是黏度。即艺术性,讲究讲述的技巧。就广电媒体而言,讲好故事要有动听、富有感染力的声音,要有唯美而富有震撼力的画面,也要有高尚、真我、富有魅力的主持人。

        苏仁先也认为,要用百姓的视角来讲故事,用艺术的方式讲故事。广播电视应该更多地使用纪实的方式与手段讲中国故事,用艺术的方式表达中国故事、中国文化,这样才能使传播更有效,传播的障碍也会更小。

        讲好“中国故事”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播出后,西方大国的主要媒体都做出大量评论,这是很少有的。比如,《华盛顿邮报》认为,这部电视剧敢于直面历史突破创新,体现了中国对一些历史事件更加开放的态度;路透社认为,要评价这部剧,应被赋予更高的文化价值和时代意义。国内方面,更是在1个月内有几百万字的报道和评论,仅《人民日报》就刊登了21篇5万多字的评论文章。网络上更是传播得不亦乐乎。

        “网络信息时代,一些错误信息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有损中国的形象。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通过文艺精品,正本清源,澄清那些抹黑中国的错误观点,维护好中国形象。”龙平平强调,讲好中国故事,就是为了让全世界认识真实的中国,为了提高国内外对中国的信心。

        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总编室副主任傅颖看来,讲好中国故事不但有基础,更有需求。她认为,一方面,中国故事充满吸引力。讲好中国故事的根本元素是了解中国,从世界角度看,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和国情已经决定了我们要走独特的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要突破一些西方媒体对我们的固有形象,就要用立体化的思维模式,多角度地报道中国社会发展变迁。

        在谈到有效向国外传播中国故事时,傅颖强调,要用受众的母语讲好中国故事。因此,要研究受众国的话语体系,尽量贴近受众的关注点与语言习惯。要避免“宣传”,代之以传播。对于中国的传统媒体而言,在传播中主要问题是语言生硬,叙事宏大,国外接受有困难。所以,在对外传播中,内容上要寻找人类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问题,在手段上利用生动的、具体的、有说服力的细节进行传播。

        蓝海集团CEO诸葛虹云呼吁,应建立适合国际传播市场的商业架构。她认为,上世纪80年代的西方对中国误解尚可理解,但是30余年过去了,中国政治、经济、国际地位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误解并没有消解,究其原因是中国的传播内容在题材、版权等“术”的层面上讨论过多,在“道”上、架构上所做的努力还不够,没有形成根本性的转变。当前,根本性的转变是要建立一个适合于国际传播市场的市场架构,纳入全新的商业模式。

        “有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文化软实力才有依附基础,比如设立一个关于讲好中国故事的公益基金,其申请前提条件是必须有传播影响力才可以。”诸葛虹云补充道。

        怎么播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总监蔡小林:要避免一哄而上,一些省市将典型进行上报而后组织集中的先进典型报道,这样并没有达到好的宣传效果,同时,在同质化的传播报道中缺少生命力、说服力。因此,应减少过多媒体的统一行动,要让媒体发挥自身优势,去讲中国故事。人人都会讲故事,但不是人人都能讲好故事。讲故事最关键的是要与人有关,讲与人息息相关的事情,正常人能听懂听进去的故事。用正常人说的话、能理解的话来讲述。作为一线的新闻工作者,记者要走基层、接地气,去新闻一线。只有跟人民群众同吃同住,才能看到其他人看不到的新闻,才能掌握群众的想法。

        怎么拍

        中影股份副总经理赵海城:用电影讲好中国故事时,要找准观众,引导而非迎合受众的价值观,同时,提高电影的工艺制作水平。电影作为艺术品,它首先具有的应该是意识形态属性,不能仅仅只有情节和故事,还要有核心,必须突出共同价值。怎样使一部主旋律的电影能有好的票房,这一直是业界要解决的问题,单纯只有社会效益,没有经济效益,企业难以为继。如果只看重票房,只从商业角度考虑又容易有所偏颇。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实际上给业界指明了方向,一切要面向人民,服务于人民。

        以电影为例,80后、90后人群是当下电影票房的主力军,是文艺创作需要研究和服务的对象。研究他们、了解他们,找准服务方式十分必要。如果我们一味地去迎合,可能就丢掉了电影作为意识形态产品的属性,应该通过电影的形式,通过人物和故事把共同价值观放进去,让电影作为消费品与观众一起成长。同时,强调电影在制作生产上的工艺水平,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手段。

        怎么纪录

        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纪录片委员会副会长褚嘉骅:中国从来就不缺好故事,传播中国故事,必须与进一步深化广播电视改革挂钩。近两年中国纪录片以央视为龙头发展很快。在一段时间内过度强调收视率,吸引广告商,这样的现象对于传播中国好故事纪录片是致命硬伤,讲好中国故事要理直气壮、不能躲躲闪闪。

        当然,进入新世纪,文献纪录片在讲好中国故事上也面临着新挑战,目前,文献纪录片对观众出现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缺乏研究,创作手法流于平庸。因此,讲好中国故事必须要解放思想,在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上下功夫。

        讲好中国故事要在表述性上大胆创新,做到好看、好听,让人无穷回味,也就是思想性、艺术性、可视性的高度统一。以纪录片为例,编导要从过去此类作品习惯于按照事件或人物时间顺序的纵向表现,发展到以事件所蕴涵的思想内容进行横向表现。在诠释事件或人物的过程中,着力挖掘那些对今天社会和人们具有重要启示的精神内涵。而人性光辉中所蕴藏着的理性色彩,是讲好中国故事应该去着力挖掘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