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设报》统筹城乡 聚力发展
——徐州铜山区村庄环境整治的成功实践
八月中秋,正是丰收的时节。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伊庄镇倪园村的农家乐比往日更加红火。村民尹龙这几天忙得不亦乐乎:“因为咱的旅游业做起来了,人流量也很大,在这个地方足不出户就能挣到钱了。”
走进倪园村可以看到,每家每户门前院内都种上了花和树,铺上了草坪,阵阵花香飘来,让秋天的倪园村更显得别致。青瓦飞檐的楼房,粉刷一新的墙面,干净整洁的料石铺成的步行街,宽阔平坦的柏油路面,和谐的村风民风……这样脱胎换骨式的变化,是倪园村村民想都没想过的。
倪园村,过去是全区出了名的穷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很多年轻人一心想着远走高飞往外搬。5年前,这里山林破败、村舍凋敝;5年后,这里钟灵毓秀、百姓富足。
短短5年,这里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这一切,得益于近年来实施的村庄环境整治行动。
确定目标 城乡统筹共同发展
2011年10月,江苏省在全省范围开展村庄环境整治行动计划,提出要重点整治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乱堆乱放、工业污染源、农业废弃物以及河道沟塘,着力提升公共设施配套、绿化美化、饮用水安全保障、道路通达、建筑风貌特色化、村庄环境管理水平。而铜山区对村庄环境整治的理解还不限于此,他们顺应广大农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新要求,在加快推进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的过程中,使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互惠一体,实现了城乡统筹共同发展。
铜山区,总面积2004平方公里,人口131.55万人,是江苏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市辖区,同时又是拥有众多农村人口、城乡二元结构突显的市辖区。自上世纪90年代初全国第一届百强县评比至今,铜山区百强位次连年持续上升,综合实力保持苏北第一、全国领先。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铜山区也成为徐州煤矿、电力、建材等工业的集聚地,也是市区污水和垃圾转运处理的必经通道。再加上原先长期以来村庄环境疏于整治,以致“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杂草乱放、畜禽乱跑”。由此带来的农村污染蔓延、生态破损,民众的生产、生存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面对农村生态环境与全面小康建设要求不匹配、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匹配、与城乡一体同步共荣的发展要求不匹配的现状,铜山区领导高瞻远瞩、超前探索、勇于破冰,于2008年拉开“清洁城乡,美化家园”活动的大幕,又于2011年掀起全面推进村庄环境整治的高潮。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目前全区1385个自然村全面完成整治任务,创建三星级“康居乡村”16个、“江苏省美丽乡村”5个。倪园村被住房城乡建设部确定为“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庄”。2012年5月,在江苏省政府召开的全省村庄环境整治现场推进会上,铜山区被确定为第一批创建“江苏省村庄环境整治工作示范区”。铜山区村庄环境整治的成功案例成为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农村可复制、可借鉴的模板。
找准定位 一张蓝图绘到底
基于铜山区环绕徐州市主城区、又是徐州市建设副中心的定位,铜山区在村庄整治中找准了目标:严格按照“乡土风情浓郁、环境整洁自然、设施配套适宜、文化特色彰显、人民生活幸福”的理念,全面推进整治工作,努力形成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乡村风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铜山区积极推进多规合一,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把产业发展、城乡建设、民生改善等思路真正落到“一张图”上,把重大项目落实到具体空间上。铜山区以村庄布局规划为基础,优先改善规划布点村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水平,将规划布点村庄分为一、二、三星级“康居乡村”三个等级,要求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整治标准,强调分类指导,注重保护多元文化乡村,对山水生态型、田园风光型、红色传统教育型、历史文化保护型不同类型的村庄实施分类整治,防止村庄“城镇化”、“均一化”,统筹布局,综合整治。
治脏治乱 突出抓好六个重点
村庄环境整治工作难点是“治脏治乱”,铜山区破难攻坚,突出抓好“六个重点”。一是“拆”:重点拆除乱搭乱建屋棚、残墙断壁等有碍观瞻的构筑物;二是“清”:重点清除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露天粪堆、乱贴乱画及河道两边杂物及河面杂草漂浮物,做到底清面净;三是“整”:重点归整房前屋后柴草及道路两旁废弃物,达到整洁有序;四是“饰”:重点对一时难以清理的村庄死角建文化墙、立宣传牌予以装饰;五是“涂”:重点对公路两侧树木涂白,对有关村庄房屋墙面涂白;六是“绿”:重点对有关地段植树补绿,绿化美化。
自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工作以来,全区共出动劳动力200多万人次,突击治脏治乱,总计清运垃圾50余万立方米,清理沟渠河道300余千米、池塘700余个。与此同时,全区已有12个镇完成污水处理厂建设,总处理规模达5.05万吨/天。
一手治脏治污,一手植树造绿。铜山区以道路、河岸绿化为重点,突出抓好绿色通道建设,全面推进城乡道路绿化美化。大力开展荒山绿化,吹响绿化荒山的进军号角,在589座大小山头的裸露岩石上,创出了“石头山上种森林,荒山秃岭披绿装”的奇迹。近年来,全区新增城镇绿地287公顷,建成农田林网160万亩,绿化荒山7.8万亩。目前,全区所有镇全部建成省级和国家级生态镇,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2%,荒山森林覆盖率达到90%以上。
设施配套 着力改善民计民生
铜山区委书记毕于瑞说:“铜山区作为中国百强、苏北率先达小康的区,我们的第一不仅要体现在综合实力上,还应该体现在幸福的民生和优美的城乡环境上。”铜山区围绕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集中有限财力,完善设施配套,提升民生水平。
致力解决行路难。柳泉镇前郁村整治前,村中没有硬化路,常常是晴天尘土扬,雨天稀泥浆。村民埋怨:买双新鞋穿一天就脏。村庄整治中,该村完成硬化道路8条,总长达4公里,彻底改变了原来的交通状况。
致力解决吃水难。由于历史原因,房村镇部分群众饮水不安全。村庄整治中,镇里投入150万元分别建成镇级健康路生活污水处理站和村级豆家村桃园生活污水处理站,投入780万元实施改水工程,保障了3600户群众饮水安全。
致力解决娱乐难。张集镇先后建设了古彭文萃街、维维休闲观光生态园、村民歌舞广场、健身广场,极大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此外,全区各镇村还致力解决一些地区的如厕难、购物难、乘车难等各类难题。据统计,近两年来全区先后完成村内道路硬化46万平方米,新修下水道16万米,安装路灯3000余盏,建成公厕300余个、农民文化娱乐广场400个,镇村公交覆盖率超过45%,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
因地制宜 力促经济转型发展
近两年来,全区关闭各类不利于生态环保的企业近100家,使全区粉尘排放量减少60%以上,二级以上优良天数超过320天。去年该区还对利国和柳泉钢铁企业进行了一次集中整治,有效解决了钢铁企业二次除尘问题。如今铜山区工业主战场限定在“一区三园”:“一区”即徐州高新区;“三园”即张集维维产业园、利国循环经济产业园和三堡物流园。另外,保留了7个工业集聚区,除此之外其他地方不再上工业项目。
结合铜山环绕徐州市主城区的近郊特点,围绕设施农业、食用菌、奶牛奶业、优质林果等特色主导产业,铜山区致力加大休闲观光农业培育力度。近两年来,农业科技园、优质果品基地、“开心农场”等一批“农”字头休闲观光示范基地陆续建成。汉王镇依托拔剑泉等独特的人文景观,以汉文化为主题,做实做强商贸旅游产业,打造“南有周庄,北有汉王”旅游品牌,汉王镇汉王村被江苏省评为“最具魅力休闲乡村”。吕梁风景区突出原生态特色,以创建国家4A级景区、建设徐州“后花园”为目标,建成“十里杏花村”、吕梁奇石产业园、万亩油菜花种植园、千亩梅园等项目,餐饮、购物、休闲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
目前铜山全区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产业特色的专业村228个,设施农业面积56万亩,被农业部认定为首批国家级农业示范区。全区建成和在建的休闲观光农业项目116个,完成投入超10亿元,年接待游客130多万人,带动30万农民增收致富。
创新机制 长效管理落实到位
制定政策,出台文件。为有效巩固“村庄环境整治”成果,建立健全村庄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提升村庄环境整治卫生管理水平,改善人居环境,区政府于2013年3月14日制订出台了《铜山区村庄环境整治卫生长效管理实施意见》。建立健全城乡环卫管理机构。区所有镇均设置环卫机构,做到组织、人员、办公地点、经费、制度、设施六落实。建立区——镇——村(居)三位一体的环卫管理体制,打破了城乡环卫管理二元结构,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管理。建立健全城乡环卫管理、监督、考核网络,一级抓一级,级级抓落实。
科学配置保洁设施,合理选配保洁人员,适当筹集保洁经费。在区里按照农村人口人均每月1元钱的标准下拨保洁经费的基础上,由各村根据本村经济和村民收入情况,再适当筹集部分资金以弥补不足,基本达到每户配备1个小型垃圾桶、7 10户配置1个垃圾收集箱、每个自然村配备两辆保洁车、依据4‰的人口比例选配保洁员,真正实现全区农村保洁无死角、全覆盖。同时,还按照各村实际人口,每人每月由区财政拨付1元钱用于支付村保洁员工资,仅此一项每年要支付1500余万元。此外,运用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手段,建立多元化融资机制,逐步形成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改善农村环境的良好局面。
本报记者 王少鹏
2015年9月29日《中国建设报》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