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设报》生态宜居 大美宿迁

29.09.2015  13:26
 

宿迁是一座历史悠久又充满青春活力的城市,宿迁之美由来已久。

宿迁地处江苏北部,素有“淮河文明之源”、“楚汉文化之魂”之称,“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就诞生于此。这里拥有洪泽湖、骆马湖两大淡水湖,京杭大运河、古黄河穿城而过;这里生态优越、风光秀美,曾被清乾隆皇帝盛赞为“第一江山春好处”;这里是华东地区的“一块净土”、黄淮海地区的“最大氧吧”;这里平原辽阔、土地肥沃,是著名的“杨树之乡”、“水产之乡”、“名酒之乡”、“花卉之乡”和“蚕茧之乡”。

宿迁是1996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地级市。全市总面积8555平方公里,下辖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宿豫区、宿城区、湖滨新区、洋河新区、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宿迁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园和苏州宿迁工业园区。截至2014年,总人口580万,建成区面积78.53平方公里,城区人口66.1万。

近年来,宿迁市把争创“中国人居环境奖”作为重要推动力,加快迈向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新兴工商城市、现代滨水城市、生态宜居城市和创新创业城市的步伐,打造了以人为本、集约高效、生态文明、传承文化、富有特色、和谐优美的人居环境,令人刮目相看。

提升人居 经济发展作后盾

宿迁自古就是江苏、安徽、山东三省通衢,交通十分便利,水陆干线四通八达。京沪、宁宿徐、徐宿淮盐高速公路在宿迁交汇成纵横东西南北的高速公路网;新长铁路、205国道、305省道穿境而过,京杭大运河纵贯宿迁全境。作为江苏省最年轻的地级市,宿迁始终保持着蓬勃的发展态势。

抓好经济发展,为打造优质人居创造物质条件。建市以来,宿迁市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多项经济指标增速持续位居全省前列。2014年,全市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达1930.68亿元,增长10.8%,人均突破3万元;财政总收入达438.5亿元,增长14.8%,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10.1亿元、增长13.5%,税收占比达86%;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500亿元,达1559.22亿元,增长20.8%,贷款余额登上千亿元台阶,达1483.05.亿元,增长15.7%;实际到账外资6.65亿美元,增长33.2%。

在又好又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宿迁始终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环境保护,狠抓生态建设,组织开展人居环境奖创建工作,提升城市人居环境水平,取得了显著成果。尤其是充分挖掘原生态的优势、发挥新兴城市的潜力,在城市园林绿化、中心城市水系沟通和水环境治理、住房保障与危旧片区改造等方面狠下功夫,全力打造人居亮点。截至目前,宿迁已累计创成“江苏人居环境范例奖”10项、“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1项,先后被授予“江苏人居环境奖城市”、“江苏省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品牌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联合国环保节能新型示范城市”等荣誉称号。

优化品质 水绿交融展新姿

建市之初,宿迁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城市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人居环境相对较差。1996年,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13.3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4.1万;城区道路路况和通行能力较差,城市公共交通承载能力不足,建成区内人均道路面积5.9平方米;老城区居民住房面积小、设施陈旧老化,住房成套化率10.58%;城区基本无带状及成片绿地,市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为24.59%、18.32%和2.1平方米。面对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滞后等不利因素,一代又一代宿迁人怀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梦想,在苏北大地上书写着建设现代城市文明的豪情壮志。改善人居环境、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成为宿迁人民的强烈愿望和共同追求。

谋定后动,精准施策。宿迁市委、市政府把编制《宿迁市城市总体规划》列为地级宿迁市开局之年第一件实事项目,确立了城区“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和建成生态型、园林式、现代化的苏北地区新兴中心城市的目标。

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根据“北扩西进、南拓东延”和“引湖纳山”的发展思路,宿迁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以古黄河、运河风光带为重点,以道路绿化为框架,以街头绿地广场为突破,以单位庭院、居住区绿化为基础,以大环境绿化为依托,先后建成了中运河风光带、古黄河风光带、河滨公园、雪枫公园、水景公园、印象黄河、园博园、罗曼园、雄壮河湾景区等一大批城市园林绿化精品工程。目前,城市规划区拥有省级风景名胜区两个、市级风景名胜区5个,建成区绿地布局均衡、公园绿地级配合理,市民出行300米~500米就可以畅享绿色空间,林荫路系统初步建立,基本形成了“一环、二带、三区、四纵四横、六轴、十园、百苑”的城市绿地系统格局,综合功能日臻完善。严格实施“绿色图章”制度,制订《宿迁市城市居住区和单位绿化标准》,基本达到新建单位和居住区绿地率不小于35%,为广大市民的工作和生活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2005年8月,顺利步入“江苏省园林城市”行列。2010年2月,被批准为“国家园林城市”。2011年9月,成功举办第七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截至2014年年底,中心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42.3%、39.2%和13.3平方米,基本达到“全面覆盖、不留死角、土不露天、长效管理”的效果。

与绿化建设同步,宿迁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全面铺开,搬迁城区工厂,消除工业污染,通过实施中心城市水系沟通工程疏通河道,截流污水,大力开展水环境治理,将清清的骆马湖水引入市区,中心城市的各条河流变得干净、整洁、无污染并相互连通,尤其是古黄河、中运河沿岸脏、乱、差现象彻底改变。现在,两岸绿树成荫,河水清澈、水土得到保持,水环境质量提高,生活环境明显改善,昔日的“龙须沟”变成了今日的亮丽城市名片。宿迁市古黄河综合整治工程和中运河城区段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先后荣获“江苏人居环境范例奖”。

深呼吸、看绿化、见清水。宿迁市围绕“生态立市”发展战略,强化环境管理工作,集中开展大气环境联合整治(蓝天)、水环境综合治理(碧水)、企业环境达标整治、减排工程等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开展城市噪音监测,城市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走出了一条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绿色发展之路。

完善功能 增加群众满意度

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承载能力、提高城市运行效率的基础,衔接有序、畅通无碍、高效便捷的城市功能是群众认可宜居的重要保障,也是一个城市是否让群众满意的重要依据。宿迁市大力推进包括老旧小区改造、园林绿化、“两场一街一中心”、污水管网、燃气设施、公交站场在内的中心城市6项民生工程建设,加大城市公共设施投入,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综合服务能力。积极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推行“棋盘式”管理机制,开展“精品城市”和省级市容管理示范路(街)创建,深入推进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工作,大力推行“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县)处理”运作模式。2014年年底,城市公共供水覆盖率为100%,城市供水水质符合相关标准,城市燃气普及率为99.3%,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91%,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互联网用户普及率59.26户/百人。

按照公交优先的理念,宿迁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结合城市道路路网建设,建设港湾式站台,采取路口公交车辆优先通行、添置站台候车设施、道路交通信号等措施,改善交通出行环境。编制《步行、自行车系统专项规划》,建设慢行系统示范路,投放公共自行车,倡导绿色出行,推进节能减排,步行和自行车出行分担率为50.9%。建成区小学布局合理,校舍设施完善,校园符合安全要求,校园周边治安环境良好,交通标志齐全。

加大公共文化娱乐设施建设力度,在城区新建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横店影视城,完成了市博物馆等改扩建工程,建成大批开放式公共休闲娱乐广场。截至2014年年底,城区拥有各类场馆70余所,人均拥有公益性文化设施用地面积0.94平方米。大力完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近年来,新建成的市全民健身中心、市游泳馆、体育中心、古黄河生态体育公园等成为市区全民健身的主要阵地,人均拥有公共体育设施用地面积1.82平方米。其中,古黄河生态体育公园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国家级体育公园”。市区医疗服务设施充足,环境条件优越,紧急救护体系完备,市区万人拥有卫生服务中心(站)数量0.47个,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44.1个,市民就医条件得到良好保障。

保障为先 创新发展惠民生

宿迁市坚持民生工作优先谋划、优先落实、优先投入,完善社区配套设施建设,科学设置社区组织体系,建立新型社区服务管理体制,和谐社区建设成效显著。宿城区幸福街道、宿豫区雨露社区分别被民政部授予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和“示范社区”称号。多渠道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全方位构筑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基金征缴率达95.36%。按照相关规定制定医疗、交通、社会福利等优待老年人政策,百名老人拥有社会福利床位数3.21张;出台《宿迁市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管理办法》,完善残疾人服务和保障体系,建成区范围内主要道路、公园、公共建筑等公共场所设有无障碍设施,管理、使用情况良好;城市外来务工人员享受“同城待遇”,全市就业形势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2.31%。

让市民乐享绿色人居。宿迁市建立完善了城市应急指挥系统,制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提高基础设施的安全度,建成区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2.49平方米/人。建立健全建筑节能监管体系,颁布《宿迁市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革新管理办法》,以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建筑新技术等示范工程为先导,依法推动建筑节能技术推广,节能建筑比例达73.87%。

宿迁市委、市政府始终把解决城镇居民住房问题放在重要位置,积极推进住房商品化、货币化改革,着力构建以拆迁安置房、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等为主要保障方式的保障性住房体系,逐步解决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需求,建立多层次住宅保障体系,对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差的棚户区、城中村,加大推进改造力度,先后实施幸福新城、项王故里景区、古黄河雄壮河湾等危旧片区改造工程,实现了全市居民的居住条件和居住水平质的飞跃。2014年,当年住房保障率99.5%、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完成率107.16%,市区人均居住面积由建市初的9.7平方米,提高到39平方米,增长了4倍。2014年1月15日,宿迁市幸福新城危旧片区改造示范项目荣获2013年度“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以文化传承彰显特色。宿迁市在做好旧城改造的同时,不断加大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先后维修真如禅寺、龙王庙行宫、极乐律院、耶稣堂等10余处文物景点。配合国家的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编制完成了《大运河宿迁段遗产保护规划》,对运河沿线的项王故里、财神庙、陈家大院、合善堂、通汇桥等文物点进行修复、修缮。积极开展幸福路、黄河路街景综合整治,打造宿迁特色街景文化,妥善保护历史街区,配合市“1897”重点工程,开展了对历史街区东大街的保护工程,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生态宿迁、宜居家园”。今天的宿迁,天蓝、水清、地绿、居更佳!宿迁正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城市基础设施功能齐全,市民安居乐业,城市管理规范有序,城市生态更加优美,城市风貌特色逐步显现,城市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这座充满生机活力的城市正日益焕发出新的魅力,已成为最具自豪感、幸福感、归属感和最适宜人居之地!

  2015年9月24日《中国建设报》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