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设报》江苏:因清洁而美丽

14.04.2016  17:15
 

2014年11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全面启动农村生活垃圾5年专项治理,使全国90%村庄的生活垃圾得到处理。各地积极响应,大力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水平和城镇化率均名列前茅的江苏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依然走在了全国前列。

记者在江苏多地乡村走访时发现:无论是在道路河边、村头庄内,还是在农民的房前屋后,很难见到垃圾的踪影,呈现在眼前的是干净整洁、天蓝水碧的美丽乡村模样。

上下一心 认识到位办法多

从2007年起,江苏省财政就把乡镇生活垃圾处理项目建设列入了“省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引导资金”支持范围。“十二五”期间,该省又设立了“村庄环境整治引导资金”,支持全省实施以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为主要内容的村庄环境整治工作。

有了省里的重视,事情就成功了一半,剩下的一半,就得靠村民了。”苏州市吴中区天池村党支部书记陈炳男告诉记者,“如果村民对农村垃圾治理的认识不到位,思想不重视,村里的生活垃圾就治理不了,村庄环境也整治不好。

不用说别的,最初村民连垃圾桶都不让放。”说起遇到的困难,陈炳男记忆犹新。因为在村民看来,垃圾桶是放垃圾的,又脏又臭、蚊蝇乱飞,所以坚决不让放在自家门口。

心病还需心药治。陈炳男说:“我们就从做思想工作、提高认识入手。不是‘强灌硬输’,而是‘和风细雨,入耳留心’。我们精心制作了宣传画,印制了分类手册,起草了《致广大农村居民的一封信》。区教育局和城管局还专门编写了《生活垃圾分类教育读本》,发放给全区所有学校作为学生的课外读物。希望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影响带动所有村民。这个办法效果很好。

思想一通,一通百通。“如今,村民都巴不得把垃圾桶放在自家门口——一天一清,哪里会有异味?还能少走路,省劲儿省工夫,何乐而不为?

无形变有形 用积分激发积极性

单靠自觉,很难养成一种好习惯。”苏州市相城区阳澄湖镇岸山村外塘自然村党支部书记朱建平说,“有监督,有比较,有压力,人才会愿意坚持做一件事情,养成好习惯。

朱建平说的“好习惯”就是垃圾分类。“刚开始在村里推行垃圾分类时,很多村民热情很高,可热乎劲儿一过,不少村民就懈怠了。

请将不如激将。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外塘村采用了“奖励+激将”的办法:村民可以用分好类的垃圾兑换积分,再用积分换取日用品。积分越多,说明你的环保意识越强……有的村民换取了洗衣粉,有的换到了食用油。拿到奖品后,村民们常常会相互比较,不如别人的,就会更加注意自家垃圾的收储和分类,争取下一次换个积分更高的奖品。“毕竟都在一个村子里住着,谁都不想落后。”朱建平说。

时间久了,村民就明白了,垃圾分类不仅仅是为了换取洗衣粉或食用油,更是对祖祖辈辈居住的乡土的爱护。这是在参与家园的环境保护。”朱建平自豪而欣慰地说,“现在,对垃圾分类这事儿,村民已经从‘要我分’变成了‘我要分’。

村民们积极、持续的参与,使外塘村的生活垃圾治理走上了良性循环的道路。自2015年8月垃圾处理站正式启用至当年12月底,外塘村农户可堆肥垃圾的回收率从开始的约30%提升到了80%,累计处理可堆肥垃圾22814公斤,平均每天处理187公斤。今后,该村每年可减少垃圾约68吨,压缩38.4%的垃圾产出量,真正让农村生活垃圾变废为“”。

信息化处理 垃圾收运一“”打尽

目前垃圾治理的一个普遍突出的问题就是:无论是分过类的还是没有分的垃圾,运输车一来,不管三七二十一又都混在一起拉走了。到了垃圾处理场,也大都是‘混合’处理,很少有分类处理的。这不仅是对垃圾分类的巨大伤害,更是对环境的破坏。”专业人士直言。

面对一直“不分”甚至“先分再混”的问题,该怎样解决,如何监督?

我们的经验是,利用物联网和二维码技术,对垃圾分类、收运和处置全过程进行编码,实行精准监管,提高处理效率。”苏州市市容市政管理局朱斌告诉记者。

盐城市盐都区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了环境整治创新,农村环境也为之一新。“在推进全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中,我们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手段,强化对长效管理的监督。通过GPS系统,对垃圾清运车辆的运行线路进行实时监控,车载探头能督察和拍摄现场工作照片,并在第一时间传到电子网络系统,随时随地掌握每个乡镇垃圾清理的情况。”盐都区城市管理局局长范龙华向记者介绍说,“如果垃圾处理场知道自己如何处理垃圾会被记录下来,就一定会按照要求处理。这就是现代科技的威力,这就是运用现代科技带来的成果。

踏遍青山人未老,乡村风景已好。强化认识、注重激发村民积极性、运用信息化管理等做法,是江苏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突出特色,也是江苏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的成功经验。

本报记者 吴晓鹏

2016年4月11日《中国建设报》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