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设报》传统村落把“根”留住

21.05.2015  17:38
 

源于农耕文明的传统村落是文明传承的“”。江南水乡的一些传统村落以其浓郁的历史风貌、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科学布局的人文景观,给现代人留下了挥之不去的“乡愁”记忆。在新型城镇化下,面对大量自然村庄消亡的危机,无锡保护传统村落的意识觉醒,走出了一条江南水乡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的“无锡之路”。

从重点保护修复到全面保护利用

早在2008年,无锡市有关职能部门就在对市区自然村调查的基础上,编制了古村落保护规划方案、十大古村落保护性修复规划,划定古村落空间肌理保护线。随后,无锡市政府公布了首批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名录,将严家桥村、礼社村等10处具有江南水乡传统风貌的古村镇纳入地方法规保护范畴,打造无锡古村落保护的十大“样本”。这10处古村落,大多聚族而居,留存了吴地水乡古村落历史空间肌理、街巷传统格局尺度,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集中代表了吴地水乡村落的风貌特色。其中,严家桥村是无锡望族唐氏的发迹之地,村里的水街旱街存有成片的江南传统民居,形成江南水乡传统的水路并行、河街相邻的水乡空间格局。经过保护修缮,这些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古村落拂去尘埃,重现光彩。

古村落“样本”保护的先行先试,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作出了示范。日前,无锡市建设局、规划局等部门联合出台了《无锡市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将对市区典型古村落的保护建设拓展为对全市传统村落的全面保护利用,推出了吴地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升级版”。按照计划,无锡市将以“不漏村镇、不漏线索、不漏项目”的原则,对全市传统村落进行新一轮调查,并在年内建立完整的传统村落档案体系,确定传统村落名录,完成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确定的传统村落,一律纳入规划保留村庄。今后,各传统村落在保护建设时,要严格按照保护规划的要求,保护古村落的传统肌理,维护建筑传统结构风貌,以完整保存传统村落的历史信息和村落文化韵味。

从物质形态保护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传统村落有充满地域特色的民居与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也附有反映本土居民生活生产、节庆礼仪、民间艺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锡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上,不仅注重保护村落的地理风貌、乡土建筑等物质文化,还重视对当地民俗风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使传统村落在“形体”修复中“灵魂”延续。

无锡十大“样本”古村落的保护修复都是在对村落地貌特色充分调查研究后展开的,较好地恢复了乡村聚落整体格局和传统风貌。礼社古村是一个拥有800余年历史,具有水乡风貌和吴文化底蕴的传统村落,在古建筑修复中力求做到“原汁原味”,重现村落建筑空间的传统风貌。村中的代表性古建筑99间半,气势恢宏,可与南京甘家大院相媲美。在修复时,将建筑内的12家工业企业全部搬迁,并对建筑外观、梁架、屋脊等进行维修,恢复了古建筑原有风貌。距今200多年的薛氏义庄是礼社传统礼仪文化的重要载体,经过修复,重新恢复原有清代建筑的风貌。

无锡市住建部门在指导各地开展新一轮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时,针对江南水乡村地域特色,引导各村落在修复中保护好现有的街巷结构、空间肌理及路面铺装形式,加强水、街、传统建筑的有机联系,彰显吴地水乡的特有风貌。同时,还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各地加强对传统村落中独有的农耕文化、宗氏文化、节庆文化、饮食文化、民间艺术文化的研究,把活态的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下去,唤醒人们对传统村落的场所归属感。

从分类整治到分级保护

近年来,无锡市实施了全市域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对全市9079个村庄分批分类进行环境整治。在对规划定点村庄、非规划定点村庄分类进行环境整治时,将一些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村庄作为村庄环境整治的特殊类型,进行保护型整治。借力村庄环境整治,严家桥、礼社村、黄土塘等传统村落中的特色古建筑、文物保护点及名人故居得到了整体保护和修缮。礼社村通过环境综合整治,修复了中国近代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薛暮桥等名人故居,修缮和整治了礼社老街,村庄的文化底蕴得到挖掘展示。由于无锡村庄环境整治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一些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村庄在整治美化环境时,做到了清淤泥、清垃圾、清路障,不清文化积淀,改水、改路、改厕,不改历史原貌。

指导意见》出台后,无锡市在坚持村庄环境分类整治的基础上,着力构建由国家级、省级、市级历史文化村及特色传统村落构成的分级、分层的传统村落保护体系,做到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由点扩面。现在,无锡市以十大历史文化村为代表的一批精美绝伦的古村落正逐一修复、全面保护,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传统风貌、“粉墙黛瓦里巷”的村落遗痕在保护修复中开始“光彩再现”。

刘韶岭

2015年5月18日《中国建设报》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