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用餐简约思想丰盛

19.09.2015  22:52

   光明网贵阳9月19日电(柳路、吕慎) 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9月19日在贵阳开幕。以“新常态下的传承与变革”为主题,这次会议意在为中国城市规划梳理思路,明确方向。作为中国“规划师的节日”,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是我国城市规划领域专业水平最高、学术影响最广、会议规模最大的学术峰会。首次来到贵阳的此次大会的用餐照旧是工作盒饭,但会场内的思想盛宴十分丰盛。

  本届年会除全体大会外,还设有49个平行会议,其中分设6个青年专场、22个专题会议、18个自由论坛、2个特别论坛及1个工作会议。会议内容涉及乡村发展与规划、城市更新与转型、城市安全与防灾、新常态与住房发展的新趋势、高铁与城乡规划应对等多个领域。城镇化问题、新区建设、城市增长边界、山地城镇、空间规划体系、县域规划等是本届年会重点关注的焦点议题。

  国务院参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仇保兴的学术报告聚焦于城市的储排水。他说,海绵城市概念内涵仍在发展之中,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海绵城市理论、规范、标准任重道远。他指出,海绵城市不是重编城市规划,而是将其理念贯穿到城市规划的各个方面;不是大拆大建,而是实现多层次水微循环;不是取代大排水系统,而是对大排水系统的强化和优化。

  当前,城乡规划工作面临城市更新、多规合一、城市交通等难点问题,城乡规划工作需要面对城市设计、海绵城市、大数据、大众就业和万众创新等热点问题。“城乡规划工作面临人地关系紧张复杂的新常态,城乡规划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副主席、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接受采访时说,我们所规划的城市是有生命的,城市里面的每一个人,都是活生生的个体,城市本身有他24小时的节奏。如何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待城市,如何创造和推动城市社会的和谐,如何从社会公正的角度来研究我们的城市,是很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怎么认识城市,就会带来什么样的城市规划学科,就会带来什么样的规划思路。

  围绕本届年会主题“新常态:传承与变革”,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大会没有空话套话,充满严谨求实的学术氛围。中山大学中国城市与地方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何艳玲在《大国之城,大城之伤》的报告中指出,只有基于个体体验和家庭友好的政策设计、关爱弱者的城市规划、建造可以对话的城市,才是走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群众路线,城市才能带给市民更多的幸福。

  除了“多学科交叉、参与度高、产出丰富”等传统特点外,今年的年会把青年放在突出位置,实施“青年托举”工程,特别设置了6个青年专场,实现学会搭台、青年唱戏、名家捧场,为城乡规划行业在新常态下实现传承与发展创造条件。

  开幕式上,学会颁发了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优秀组织奖、第三届“西部之光”大学生暑期规划设计竞赛优胜奖、第八届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论文奖、学会杰出工作者奖、第二届中国城市规划青年科技奖等。

  据悉,全国2856位专家为年会撰写学术论文,经专家匿名评审,有206篇论文获准在会议46个平行会议上进行宣讲。

  开幕式当天,仇保兴和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陈刚出席开幕式并作大会学术报告;贵州省委常委、副省长慕德贵致辞;国务院参事、学会副理事长王静霞出席开幕式并主持大会学术报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副司长俞滨洋,贵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少荣致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总规划师、学会副理事长唐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事教育司副司长郭鹏伟,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张鹏,香港特别行政区规划署署长凌嘉勤等出席大会。

  原标题: 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用餐简约思想丰盛

  稿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