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质量为先

27.07.2015  12:01

  2012年,我国制造业位居世界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制造大国。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除了体现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等方面外,产品整体质量水平的差距尤为明显。质量是制造业强弱的集中体现,我国要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跨越,必须坚持质量为先的基本方针。

  高质量产品是制造强国重要标志之一

  制造强国的具体定义,目前国际上没有统一的标准。但一般认为,制造强国应该具备五大特征:一是拥有一定数量的世界知名企业;二是具备高创新能力及竞争力;三是掌握尖端技术和核心技术;四是效率提升与质量安全兼具;五是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到2025年,在中国制造业的质量效益目标中,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要从2013年的83.1提高到2025年的85.5。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是反映我国制造业质量整体水平的经济技术综合指标,由质量水平和发展能力两个方面共计12项具体指标计算得出,其中产品质量等级品率、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出口商品检验合格率等指标直接反映了实物产品的质量水平。世界上公认的制造强国如美国、德国、日本等,其实物产品的质量水平都是高水平的,体现在产品的性能稳定性、质量可靠性、环境适应性、使用寿命等指标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因此,可以说关键基础产品的高质量(指性能稳定性、质量可靠性、环境适应性、使用寿命等指标达到或超过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是制造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

  质量问题是中国制造短板和瓶颈

  企业的生命在于产品,产品的生命在于质量,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中国产品的质量,就是“中国制造”的生命线。

  当前,我国工业产品总体上还处于中低端水平,质量工作还处在原有模式,产品质量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贯彻质量标准较低,主流产品的质量水平整体上与国外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功能性常规参数能够基本满足要求,但存在可靠性较差、质量不稳定等问题。美国和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的产品平均合格率达到4.5sigma(合格率99.99932%),而我国才2.5sigma(合格率98.76%)。在电子元器件领域,国产瞬变二极管的成品率一般在80%~90%之间,部分阻容元件达到六级失效率等级,国外一般是七级失效率等级;电子发射管的保证使用寿命一般为300h,国外一般为1000h;集成电路的质量水平存在的差距更大。

  二是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欧盟一项调查显示,2011年,欧盟各成员国海关查获了价值13亿欧元的假冒伪劣产品,其中也有来自中国制造的产品。在电子制造业领域,也存在不少假冒伪劣现象。

  三是出口产品遭遇质量、安全、环保等技术壁垒。欧美从保护消费者权益角度出发,制定了大量的产品和服务的准入制度和技术标准,如RoHS、无铅、无卤、EuP指令等法规,对我国制造业形成了一定的技术壁垒,档次低、质量差的产品难以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必须提升产品质量,才能“走出去”,才能具有国际竞争力。

  可以说,总体上“中国制造”的质量水平还达不到国际先进的水平,质量问题是实现制造强国目标中的明显短板,如不下大力气解决,“中国制造”的生命将受到威胁。

  质量提升是制造业升级关键抓手

  目前,中国制造业处在转型升级的阶段。转型升级,应定义为产业结构高级化,即向更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的“转型”,其核心是转变经济增长的“类型”,即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转为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把粗放型转为集约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的“升级”,既包括产业之间的升级,如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第二、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也包括产业内的升级,即某一产业内部的加工和再加工程度逐步向纵深化发展,实现技术集约化,不断提高生产效率。

  企业如何转型升级,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实施“创新驱动”和“质量为先”战略。创新驱动是转型升级重要的发展战略,没有技术创新,产品技术性能就一直落后,转型升级的关键是技术进步,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并加以研究、改进和创新。而质量提升是“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造业升级的关键抓手,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方面,质量提升需要进行不断的产品创新。特别在高科技时代,产品质量的优劣,已不仅是传统概念上的物美价廉、经久耐用,而是要求产品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包括产品的原材料、生产工艺、检测手段,都应该是高新技术的产物,从而增加产品的科学性、安全性以及使用上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另一方面,质量提升是决定中国创造成败的关键。对企业来讲,创新具有较高的试错成本,不能盲目地为创新而创新。企业的创新,应该是从设计开发的源头就严控质量,在满足消费者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地改良和改进,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提高。只有以质量提升为目标的创新才是言之有物、可以操作的创新。而且与技术原创的复杂程度相比,质量上的持续改进相对具体,所有企业都可以通过质量持续改进实现从平庸到优秀甚至从优秀到卓越的飞跃。

  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转型升级本质上就是从注重增量向强调质量转变,就是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只有紧紧抓住质量这个核心,并将其作为转型发展的检验标准,才能确保转型成效。从经济发展层面讲,长期以来支持中国经济增长的传统优势正在减弱,新的动力、新的优势亟待挖掘,中国经济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刻,中国到了必须把经济社会发展推向质量时代的关口。从产业发展层面讲,同为世界制造,与美国制造、德国制造、日本制造相比,中国制造的质量美誉度、知名度、信誉度仍有差距。在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战略之时,推动中国制造向产业链高端升级,更离不开质量工作的基础支撑。

  “保障质量观”是形成中国制造质量问题重要因素

  我国对质量的传统认识是,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消费者的利益所在,所以必须严格保障产品的质量,不得出现安全问题、健康问题,因此必须加强质量监管,健全法规标准体系,保障产品的质量不出问题。而对质量的理解,是从符合性质量概念出发,以“符合”现行标准的程度作为衡量依据,符合标准要求的产品就是质量达到要求的产品。基于这种对质量的认识和理解,在做法上,一是标准体系建设,设立了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等共同组成的标准体系,国家标准作为最高效力的标准,其质量要求是最底线最起码的(红线),达不到国家标准要求的产品是不合格产品;二是产品检测评价体系建设,建设了大量的产品质量检测实验室,然而这些检测面向的是生产的末端,即企业生产完成后的交付和市场流通环节,进行事后把关,事后检测只能将不合格的产品识别出来,并不能提高产品生产的合格率;三是执法体系建设,对产品的生产和流通环节进行执法,对不达标的产品和企业进行惩罚和处理,以警戒企业,保障产品的质量,不出问题。

  此外,由于安全监管的需要,政府很重视产品安全,专门实行产品安全强制认证制度,为此制定了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对大多数工业产品来说,通过安全认证是产品定型生产的唯一门槛,实际上形成了“安全质量”的误区,让公众误认为通过安全认证的产品就是国家认可的“高质量”产品,混淆了产品质量和产品安全,让企业只注意到了产品的安全性,而忽略了其他质量通用特性。

  这种将质量从概念上理解为狭义的符合性质量(符合标准要求)、认为要保障产品质量(底线)、政府加强监管就能“提高”产品质量的传统认识,我们称之为“保障质量观”。

  “保障质量观”从符合性质量出发,制定的产品标准有多高,决定了产品的质量水平就有多高。因为是按照标准对产品进行评价,标准本身的缺陷将造成对产品评价的缺陷。这对企业追求产品的质量有限制作用。保障质量不出问题,是底线要求,不能鼓励企业追求高质量。以政府监管促质量,是没有抓住产品质量形成的关键过程(设计、制造),不能直接从源头上有效提升产品质量。

  “保障质量观”长期指导着我们的质量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尽管国家相关部门做了很多工作,尽了很大努力,但我国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中质量状况总体上还处于中低端水平,与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三个转变”还有较大差距。主要原因是“保障质量观”指导下的质量工作不能满足制造业发展的需求,体现在“符合性质量”、“底线保障”、“监管促质量”等的认识和做法上,若继续按照目前的认识做下去,制造强国战略难以实现,“三个转变”难以快速推进。

  以“引领质量观”指导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与“保障质量观”相对应,对质量的理解从适用性质量概念出发,以适合顾客需要的程度作为衡量依据,符合顾客要求的产品就是质量达到要求的产品。顾客的需求有多高,决定了产品的质量水平就有多高,促使企业追求产品的质量,能做多好就做多好。在做法上,产品质量从源头抓起,在产品设计、定型、制造的全过程中按照先进的质量管理标准和先进的技术要求去实施,而不是靠事后把关。

  我们将这种从适用性质量出发的质量概念,认为企业按照顾客的需求提升质量,能做多好就做多好,用质量来做竞争力,用质量来引领企业发展,质量提升应在产品全生命周期开展的认识,称为“引领质量观”。

  在《中国制造2025》中,要求中国重点产品的工业产品质量水平,要通过努力达到国际先进的工业产品质量水平,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为此必须树立“引领质量观”的理念,以“引领质量观”创新和发展中国制造业的质量提升工作。既然是制造强国,就意味着制造业的技术先进和质量上乘都处在全球领先地位,产品的质量处于领先地位就意味着是引领而不是跟随。

  首先,对质量工作的目标追求应更高。“保障质量观”的核心目标追求是保障质量不出问题,“引领质量观”的核心目标追求是质量是核心竞争力,用质量来引领制造业发展,“质量为先”,就是质量引领,就是将产品高质量作为制造业发展的首要目标,这才是“质量为先”的应有之义。

  其次,对质量工作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应创新。“保障质量观”从严守质量底线的角度出发,构建的标准体系、法律法规体系、监管体系、检测计量体系等,都需要在“引领质量观”的理念指导下创新和发展。

  最后,要突出企业的主体作用,在质量是竞争力、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的前提下,采用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相结合,质量提升才是可持续的、有效的活动。

  高质量的中国产品是制造强国的综合标志,以质量为先导实施《中国制造2025》符合制造业的发展规律。必须牢牢抓住质量这个制造业的生命线,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实现中国产品质量革命性的飞跃,到2025年,成功跨入世界制造强国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