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医药大学孟景春:耄耋老人心系中医 仁心仁术厚德济生
中国江苏网12月10日讯(记者 郭蓓)上午十点半,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门诊内,孟景春老教授正在为体制虚弱的儿童把脉看病。临近饭点,孟老甚至顾不上喝口水,坚持要看诊完门口排队的患者。半天门诊下来,老人诊治了近30位病患。
这是位93岁高龄的老者,这样的坐诊每周三次,风雨无阻。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江苏省名中医、1992年起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辉煌成就的背后,孟景春如今的挂号费,只是初诊40元复诊30元。
老人说,自己坐诊不是为了钱。其实,更确切地说,目的不是为了自己赚钱改善生活。老人赚来的钱有一个重要用途:
2008年,他将身边的1万元拿出来,捐赠学生创业开中药门诊;
2009年,他捐资20万元在南京中医药大学成立了“树人奖”奖学金;
2013年,他又拿出50万设立了“临床带教奖”。
不上门诊时,已耄耋之年的老人总爱反复阅读已泛黄的中医经典,尽管烂熟于心,细细品味似乎又多了些感悟。可以说,老人对中医治病、教学倾注了其全部精力。而对于捐资助人的举动,用他自己的话说,“那就是对中医的热爱,对传承的坚持”。
省吃俭用、甘于清廉
五年间捐款 70 万设奖学金
熟悉的人都知道,孟景春老人的生活极其简朴,至今仍住在南京中医药大学汉中校区边的老教师楼。掩映于城市的高楼大厦间,家具陈旧简单,倒是书橱占了一整面墙。
尽管自己勤俭克己,但资助起学生来,孟老总是不遗余力。20万元和17本存折的故事,为南京中医药大学很多同学熟知。
时间回到2009年,孟景春主动联系了学校基础医学院,拿出20万捐给学院里家庭贫困但品学兼优的学子。现任教务处处长的唐德才回忆起当年的细节历历在目:沉甸甸的17本存折都是孟老省吃俭用存下来的,其中金额最少的一本只有一千元。在给奖学金命名时又遇上了难题——孟景春坚决不同意用自己名字。在他的再三坚持下,奖学金最终被命名为“树人奖”。对于此,孟老只有一个要求,希望学生课余时间能跟他抄抄方,早点接触临床。
2013年,孟老再度拿出50万元,在学校设立了“临床带教奖”,用于奖励优秀的临床带教老师。
如此粗略计算下来,09年至13年五年间,当时这样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用坐诊和节省下来的钱,先后捐助了70万元作为奖学金。
“生活简朴,甘于寂寞清廉。”国医大师朱良春这样评价孟景春,再精准不过。
“铁杆中医”笔耕养生著作
让中医走下神坛更接地气
即使已93岁高龄,可孟老还保持着刚行医时的习惯,始终坚持学习研究。除了门诊,他的业余时间不是用来读书,就是用来写作。“让中医科普全面准确地为大众所知”带着这个朴素的想法,近些年他将主要精力集中到写医学科普书上。
“平均每年2本养生保健著作问世,目前《中医养生丛书》已发行十本约120万字。”据悉,每本都是孟老亲自执笔完成,学生替孟老整理的手稿已堆满书柜,这样“高产”恐怕许多年轻人都难以做到。
中医事业某种程度上的萎缩更让孟景春牵肠挂肚。孟老总说自己就是个“铁杆中医”,在各种场合他都不厌其烦地对中医学后辈怀有殷殷嘱托,中医生包括中医学子自己一定要坚持姓“中”,要对中医怀有坚定不移的信任,中医的辨证施治来诊病,才能真正发挥中医的特色和优势。
慷慨解囊亲自坐镇
中医“大家”助力学子创业
南京仙林地区轩德堂在当地已小有名气。但08年开业初期的艰难,只有创业者孙龙自己知道。而这个诊所的背后,孙龙不得不说起恩师孟景春。
2008年毕业后,基础医学院毕业生孙龙才真正感受到找工作的迷惘,也尝到了毕业后失业的痛苦。孙龙随便便萌生了自己开家中医诊所的念头。但当时的自主创业,还并不稀疏平常,可以说是个遥不可及的梦。孟老听闻此事后,非常支持孙龙的想法。但资金的缺口,还是让这个刚毕业的学子犯了难。孟老听说孙龙创业资金紧缺,但无奈此时他的积蓄已全部规划设立“树人”奖学金,他翻箱倒柜把工作多年出国交流时留存的外币找了出来,全部兑换成人民币凑了一万元现金交到孙龙手上。“如果我开诊所,您愿意来给我坐诊吗?”有了资金,孙龙鼓足勇气问了孟老这样的问题。没想到孟老一口答应,“只要你开,我就过来。”在他的坐镇下,几年下来,孙龙的中医诊所已开的红红火火。
当记者恭喜孟景春是此次获评江苏高校优秀共产党员中年龄最长的一位时,他只是淡然一笑“是么,我不知道呀”。这位淡泊名利,“健康地活着”的93岁高龄的老人,在他流淌着中医血液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生命真正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