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江苏全省再添2050个老年人助餐点

31.12.2016  20:05

  扬州市邗江区杨庄街坊117栋108号的蔡祖康老人今年已85岁,但很时髦,会玩微信。时值寒冬,独居老人每天最烦恼的就是吃啥,咋吃?去年开始,蔡老找到了办法,去社区助餐点吃,周末两天还能开小灶、点小炒,不过得提前预约。

  元旦小长假前,蔡老早早发了个微信语音给朋友圈的“老杨”:“明天订个红烧鸡块,不要太咸啊!

  这边“老杨”第一时间默契地回了个笑脸,算是“接单了”。

  “老杨”大名杨庆国,还有人叫他杨师傅、杨主任……他是扬州七彩虹老年助餐点的负责人。每天凌晨4点半,老杨会出现在菜场采购当天午餐的材料,一周七天,荤素搭配,菜谱不重样。10点半,3个助餐点、8个服务员齐上阵,供120人吃的两菜一汤全部忙妥当。“腿脚方便的老人喜欢自己跑来吃。

  中午11点,虹桥社区服务中心院子里开始热闹起来,一楼的日间照料中心里热气氤氲,韭菜炒百叶、白瓜烧肉片、青菜豆腐汤热腾腾地端上了桌。

  “寒冬腊月,你要问我们年纪大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就是吃饭。”“自己不动手,天天能吃上热汤热饭,暖心!”老人们边吃边聊,就像在家一样。73岁的王永祥每天和老伴一起来就餐,以前自己做饭,买、洗、烧、涮,一套功夫下来,上午时间全没了;就老两口吃,买多了还浪费,买少了做不起来。算算经济账、时间账,还是吃助餐点划算。

  86岁的刘先奇老人和别人不一样,他带着饭盒打了两份饭,跟大家打了招呼急匆匆就走:“家里还有老太婆,情况不大好,不能下楼,我打回去一起吃。

  前面小饭厅老人们刚端起饭碗,后厨忙碌的老杨和两名服务员已手脚麻利地打包停当,开始马不停蹄地外送,一直送到中午12点。定做的保温桶和保温箱,电动车送餐,到老人家还热乎乎的。

  餐厅墙上挂着各种日间照料的收费明细:到点上吃饭8元一餐,送到家10元一餐,家政服务20元/小时,低保、失能等困难老人政府买单。像这样的助餐点,扬州有197家,杨庆国负责其中的3家。3个助餐点服务老人120位,大多数需要外送上门;此外,助洁、助行等综合服务有280位。杨庆国形容自己:手、脚、脑,一整天都在转。

  上午忙午饭,下午忙服务,日间照料中心还承担不少任务,比如上门维修,打扫卫生,还有一些订制服务。“服务对象里有位徐老太,和老伴生活,老大爷不怎么会做饭,经常给我打电话‘求援’。一次,老太想吃韭菜饺子,我们下午就带上菜肉,上门现包了100多个手工饺子。徐老太身体差,食量小,吃不完的,给她冻起来,想吃的时候煮几个,方便。”杨庆国的手机里,每天都能收到老人发来的订餐短信、微信,还有老人睡不着觉,夜里打电话、发消息给他。

  助餐点要一直运营到小年夜,年三十和大年初一休两天,孤寡老人两天的饭菜,照例杨庆国会提前备好送上门,菜肉包子、饺子、肉圆,尽量方便老人自己做。杨庆国原先是做家政服务的,运营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刚满3年。政府对这块有补贴,满意率85%以上的,每年补贴3万多元。今年,勤快、灵活、热情的杨庆国把满意率做到了96%。“为老服务,不敢说24小时待命,但耐心、热情、顺着老人的意思来,是最起码的。老人找我没大事,小事做好了,就是大事。

  邗江区双桥街道地处扬州主城区,下辖7个社区,总人口8万,其中老年人就有1.7万。前三个年头,杨庆国摸索着干,将运营1家日间照料中心扩展到3家,服务范围从1个社区拓展到1个街道7个社区。社区提供水电和场地,政府为托底人群埋单,提供运营补贴,“微利运转”也是杨庆国觉得最理想的模式。

  下一个三年,杨庆国想按标准干。“民政局在征集点子,制定地方性助餐标准。我们自己琢磨了一套标准,比如送餐时间、餐盒消毒、送餐箱消毒、上门服务前和老人预约……都按程序走。”过完年,他要把自己的“标准”上报民政局。

  采访中记者还得知,扬州广陵区已摈弃“社区分灶”做法,设立中央厨房,实行“一荤一素一汤一饭”、8元钱、“四罐装”的标准送餐模式。如扬州这般民办公助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已在全省各地生根开花,性价比高、就近服务的模式得到很多老人的认可。

  调查表明,全省1600多万老年人,九成选择居家养老,急需配套服务保障。根据省民政厅的最新盘点,2016年全年,全省新建2050个老年人助餐点、110个街道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超额完成省政府实事工程任务。未来4年,我省每年还要再建100个街道日间照料中心及若干社区助餐点,助解数百万高龄、空巢、独居、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日间照料和用餐需求。 本报记者 唐 悦

编辑:顾名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