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建成167个劳模创新工作室
徐州是开展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活动最早的地区之一。从2004年,徐州矿务集团成立以全国劳模、高级工人技师殷春银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至今,10年来,在市总工会大力推动下,目前徐州市建成“劳模创新工作室”167个,共取得创新成果11200多项,获国家专利359项,创造经济效益20.2亿元。“劳模创新工作室”已经成为新时期发挥劳模引领作用,凝聚职工创新力量,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强有力的助推器。
实现集群创新模式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群人的智慧是无穷的。”谈起最初创建“殷春银劳模创新工作室”的缘由,徐矿集团工会负责人如是说。
当时殷春银带领几名员工,围绕企业安全生产的重点和难点,大胆进行技术革新,短时间内先后完成11项科研和技术革新项目,创造经济效益160多万元,由此也拉开了徐州市轰轰烈烈开展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活动序幕。
市总工会副主席刘玥说,“新的时期对劳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劳模群体应由‘出大力、流大汗’单纯体力劳动者向知识性、智慧型、创新型、复合型转变,而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出现就如同一个火苗点燃了职工创新创造的激情。”
市总工会成立了“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在全国率先开展“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活动。通过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下发创建工作经验材料、评选创新工作室创新成果、命名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等方法,推进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深入开展。以劳模创新工作室作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创新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支点,以劳模为带头人,以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为方向,整合社会创新资源,聚合企业创新人才、职工技术人员,广泛开展技术创新、攻关改造和发明创造等活动,打造创新团队集体,激活集群创新优势。
据不完全统计,在创建活动中产生的技术革新、合理化建议、先进操作法等成果,85%来自于各级“劳模创新工作室”。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劳模创新工作室”先进团队通过集群创新、协作创新,实现技改项目120多项,成为徐州市团队创新的典型。
促进职工全面发展
实践中,劳模创新工作室实行了三项制度:技术创新、技术攻关、课题研发、培训工人、成果转化、技能人员帮带的5项团队任务分解制度;学习研讨、项目责任、联合攻关、成果激励等10项团队服务管理保障制度;计划制定、目标分解、选题立项、成果发布、推广运用、表彰奖励等10项团队项目流程规范制度。创新工作室成员经过这一整套完备体系后,不论是理论基础还是实践操作能力都有质的飞跃,徐州市也逐步形成了一支有技术、能发明、会创新的技术工人大军和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职工队伍。
“劳模创新工作室”还纳入全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人才培养总体规划,源头参与制定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高技能人才评选奖励实施办法,高级技师每月享受政府津贴200元、技师100元、市技术能手一次性奖励1000元,各级党政每年投入创建经费达1500多万元。
据统计,各级工会依托“劳模创新工作室”营造人人创业、时时创新、处处创优的良好氛围,推动职工实现体面劳动、舒心工作、全面发展。十年来,各级“劳模创新工作室”帮助10万职工提升技能等级,培养技术人才2.6万,其中1.1万破格晋升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目前全市高技能人才14.7万人,比2004年增加12.7万人。全国和省市表彰的劳模、五一劳动奖章等60%来自“劳模创新工作室”培育的人才。
成果转化促经济发展
各级工会组织还不断增强“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的生机活力,为各企业搭建交流互鉴的平台,让成果最大限度的实现转化。
市总工会在体育、公安、卫生、教育、交通、金融、商业7大行业系统内部之间畅通上下交流互鉴的通道,在县(市)区、企业等单位区域之间搭建左右共享资源的“桥梁”。依托市劳模协会建立全市“劳模创新工作室”交流互动组织网络,每年以劳模协会名义召开会议,推动劳模之间、“劳模创新工作室”之间学习交流、研讨互动、成果共享。
此外,市总工会每两年组织一次全市“劳模创新工作室”成果发布推介会,以评出的“十大科技创新成果”、“十大先进操作法”、“十佳合理化建议”为主,邀请项目研发人、企业负责人和院校学者、行业专家参加,按照“项目发布展示、专家评估推介、企业考察签约”流程推动成果运用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