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专家看两会丨加速长三角一体化进程 提升长三角核心城市群高级化
交汇点讯 两会期间,“长三角一体化”成为沪苏浙皖代表热议的话题。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点。推动长三角一体化,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内在要求。那么,如何更高层次、更大力度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记者专访了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长、国家智库总编辑、上海大学智库产业研究中心主任于今。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是党和国家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大战略和大布局。”于今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基本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非均衡发展、20世纪末的区域协调发展和当前的协同发展三个主要阶段。随着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等重大战略的提出,中国区域经济“多轮驱动”的新格局正在逐步成形。
今年年初,沪苏浙皖三省一市主要领导座谈会在苏州举行,达成多项合作共识,确定了规划对接、战略协同、专题合作、市场统一、机制完善等五个着力点。作为座谈会的重要成果,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已在上海挂牌,三省一市派工作人员集中办公,负责研究拟订长三角协同发展的战略规划,以及体制机制和重大政策建议,协调推进区域合作中的重要事项和重大项目等。“可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经具备良好的基础,且进程还会不断加速。”于今说。在他看来,江苏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江苏加快与上海接轨,可促成辐射、承接、转移、提升,在更大的区域内达成要素优化配置,通过内联外延、接沪融长,借助上海国际全球创新城市中心网络,更好更快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关键问题在协同。”于今说。他认为,由于没有打破“一亩三分地”的传统思维,区域之间的共赢发展观念薄弱,区域协同发展的动力不足。就长三角地区而言,上海过去30年产业发展,在抓大项目、重大投资方面成果经验颇多;江苏浙江在初创型的民营企业经济方面有优势。因此,“要加快解决沪浙苏在资源禀赋方面的差异性,通过高度发达的交通网络体系和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共同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提升长三角核心城市群高级化,进而促进周边城镇化发展,推动沪浙苏+皖一体化成为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布局的第二增长极。”
与此同时,“长三角经济带是一个开放型经济带,除内部统一有序的协调沟通机制需要不断完善优化外,还需要因地制宜,考虑与外部其他类型经济区的协同发展,并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合作,构建我国沿海、沿江、沿边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于今建议,长三角经济带要加快与京津冀、粤港澳、包括雄安新区的产业与市场协调分工、知识产权与科技成果转化、文化旅游、人才流动、外国移民以及户籍制度等的一体化机制进程建设,建立无障碍的资源与要素流动渠道,使之作为我国参与全球经济竞争与合作的排头兵、领头羊。
从产业上看,长三角三省一市的产业布局有梯度差异性,为产业合理分工与协调互补布局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于今认为,要进一步深化长三角经济带的产业布局规划,尽早研究并出台长三角三省一市发展总体规划、分区域功能布局规划,发布分区域投资指南和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从国家重点产业布局“一盘棋”角度考虑整合流域产业布局与梯度转移,立足于自身的比较优势展开更高层次的分工合作。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根据各地资源禀赋,明确区域发展的不同定位,使区域既有发展,也有保护,对因区域统一分工而居于配角或因生态保护和水源涵养而限制发展的地区,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产业基金建设,在资金、技术、人才和政策上给予充分支持。
智库也是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力量。“要建立高级别决策咨询机构(智库),保障协同内容、协同制度的科学高效。”于今说,在当前,强调智库(高端人才)与产业(主要是高端业)的融合互动尤为重要。因为这样做,既可以借力智库,做大做强现代产业体系,夯实实体经济的基石,又可以避免产业自我循环,为智库的发展寻找新动能,从而实现智库、产业的多赢格局,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奠定坚实基础。智库建设的关键在于人才,智库产业的发展依托于智库的建设。智库产业是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智库为载体整合高端人才的智力知识资源,以创新型人才为核心产生的全智能产业链的集中体现。其中,智库产业集群区作为承载智库产业和创新型知识经济的重要载体,能让政策设计、创新人才、技术研发、高端产业和市场资本都聚集同一个平台中,发挥协同作用。智库产业集群园区建设必须构建圈层结构和链式结构,进行园区协同创新的顶层设计,实现政策链—人才链—产业链—技术链—金融链“五链协同”,形成政策、环境、平台共同促进,人才、技术、资源交互迭代,产业、金融、市场融合推进,孵化、投资、运营协调发展的局面。
交汇点记者 颜云霞
标签:
编辑:郑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