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寻访,建一部老兵影像志
《老兵——百位抗战老兵影像档案》首发式在南京举行
昨天上午,《老兵——百位抗战老兵影像档案》首发式在南京举行。同时,这也是由凤凰江苏、新华日报、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联合主办的“抗战老兵系列公益活动”第一站。活动邀请到了五位英勇的抗战老兵,如李剑锋,新四军第四师13旅34团政治处组织股干事,现为江苏省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赵赠熊,黄埔军校八期,中央航空学校毕业,训练了200多名抗战飞行员,同时也是新中国第一批飞行教官……活动现场,公益新书《老兵——百位抗战老兵影像档案》正式发布。作者为新华报业视觉中心副主任肖勇。 要找寻的老兵,是高龄特殊群体 “两年前,当我站在淮安刘老庄82烈士墓前,就萌生了要为那些至今还健在的普普通通的抗战老兵照像的念头。”肖勇告诉记者,在70年前,当山河破碎之际,民族存亡之时,正是这些当年的热血青年挺身而出,“也许他们没有立过显赫的战功,没有传奇感人的故事,但我觉得,在那段历史面前,任何一位老兵的生命,都与将军等值。” 因此,肖勇决定,要走近一个个抗战老兵,要为他们建立一部影像志,让老兵能够永远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定格在历史的长河中,“我深知这是一个远远超出我个人能力范围的事情,因为,我所要面对的,是一群年龄都在90岁上下的特殊群体,且他们遍布城乡各地。但始终有一种莫名的力量在推动着我。我必须尽快去做!” 而接下来,寻找老兵的过程中,有着各种各样的波折。比如,当常州志愿者领着肖勇赶到戴埠镇洪建村老兵钱义范的家中时,却被告知老人生病,正在医院挂水,他只得赶往医院,在那里完成了拍摄。就在肖勇结束了邳州市两位老兵的拍摄,匆忙赶到睢宁时,当地志愿者却遗憾告知,他要寻访拍摄的吴立桥老人,几天前刚刚去世…… 多次调整思路,镜头要有深度有温度 肖勇称,第一轮跑下来后,望着十多张老兵照片,“每张照片都能展现老兵最好的精神面貌,似乎唯此才能展现老兵不同常人的英雄风貌,但我忽然意识到,我应该从老人们真实自然的生活状态中抓取我需要的瞬间。” 调整思路后,肖勇再次出发,他回忆:“这一轮寻访老兵的过程,虽说波折不断,意外丛生,但拍摄过程相对轻松,抓取原汁原味的生活状态,这对我来说并不困难。可不知为什么,回来看了这组照片,我还是觉得少了点什么,或许,是镜头里自己主观的东西多了?” 肖勇领悟到:“为抗战老兵照像,摄影镜头必须既有深度,又有温度。”他说:“我应该让影像附着更为恰切的内涵和更为深邃的意义,比如,豁达、平静、平等、尊严……哪怕是迷茫、隐忍或无奈。”再次调整之后,肖勇回忆:“在徐州丰县拍摄王志福的整个过程中,已老年痴呆的他,昏睡在藤椅上,两眼自始至终没有睁开过;在常州一家敬老院里,张一中老人面对镜头面无表情,一言不发;盐城射阳的朱元龙老人,已卧床五年,神志不清……而无论遇到何种情况,我都会耐心地守候,静静地感受,努力搜寻与我拍摄理念相契合的共振点。只有当老兵的姿态、神情,以及现场光线、背景环境等每一个细节都触动到我时,我才下意识地瞬间按下快门。” 做老兵影像档案,设计元素要少一些 作品完成了,还有最后一步便是成书。昨天呈现在人们面前的这本《老兵——百位抗战老兵影像档案》,也像老兵们一样,沧桑与坚定同在。这本书的设计者,是南京著名设计师朱赢椿,他所设计的图书,多次获得“中国最美图书”和“世界最美图书”称号。昨天,朱赢椿告诉记者,虽然这是他首次设计和抗战主题有关的图书,但却并没有经过调整,而是迅速定好了思路与基调,“做这本书,就是设计元素要少一些,不能干扰到图片,从纸张到装订,务必全部要精良,不辜负图片,然后要方便翻阅,可以说,没有放太多我个人化的东西进去。” 关于封面,朱赢椿表示:“我把‘老兵’两个字做成了石刻一样的感觉,然后是在炮火与硝烟中往前冲,每一张照片都像是胶片,就像纪录片一样,希望给读者看纪录片一般的感觉吧。一本书,也是一部电影。” 记者仲敏
原标题:
编辑: 项贤军、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