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企业家峰会的一份“特殊礼物”引发苏台共鸣
交汇点讯 11月6日将在南京开幕的2017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已经进入最后的“倒计时”,在两岸开启民间交流30周年之际,这一场台商与江苏的“深情对话”备受各界关注。
这场峰会是苏台缘分的缩影,而台湾企业家在江苏的生活与拼搏,却早已融进江苏发展的肌理中。交汇点记者近日从峰会会务组了解到,此次参会的部分嘉宾将收到一份特别的礼物——《两岸家园——二十二个台湾人》,这本苏台两地同时出版的书籍,记录了22位在苏创业的台商风采,也反映了多年来苏台经贸交流合作的生动图景。
22位江苏作家对话22位在苏台商
11月5日,在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的会务组筹备现场,交汇点记者发现,资料袋中有一本装帧精致、散发着中国古典韵味的图书——《两岸家园》。工作人员介绍,此次参会的部分嘉宾会收到这样一份“礼物”,可以通过这部作品了解台商在江苏的创业之路。
据悉,《两岸家园》一书于今年1月由江苏凤凰文化出版社出版,5月正式发行,先后在江苏淮安、台北信义诚品书店举行了新书发布会。为了更好地记录下30年以来台商在江苏的创业发展,省内22位知名作家用了2个多月的时间一对一地采访了22位在苏台商。《两岸家园》责编张黎在当天的采访中向记者谈到,作为一部纪实文学,该书不仅是在纸上雕出了台湾企业家在江苏创业的群像,更倾注了作家们的心血和匠心,从不同的角度、视点,反映了因为真实而格外动人的创业故事。
“这些创业者中,既有80后的青年才俊,也有当地老牌的实业家,既有坚定中走来的,也有在观望中成长的……”张黎在采访中告诉记者,这22位选择融入江苏创业的台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由和故事。令张黎印象深刻的是,其中一位台商是因为热爱唐诗,从而产生了对江苏的向往,于是在这一片“精神家园”中长久地留下了创业奋斗的足迹。
文化的认同是根本的认同,也是最大的认同,这也是两岸同胞谈起祖国的未来倍感欣慰也最感踏实的地方。正如星云大师为这本书题写的书名一样,随着苏台之间密切经贸合作交流的背后,体现的是越来越浓的“家”的味道。张黎回忆,请星云大师为该书题写时,星云大师当时就倡议了《两岸家园》这一书名,他说:“两岸有着共同的家园”。
南京“银杏湖”背后的“迎幸福”
银杏湖。资料图
对于很多南京人而言,地处江宁的“银杏湖”并不陌生,但如果仔细推敲“银杏湖”和“迎幸福”的念法,一定会恍然大悟,哦,这该不会是说着闽南语的老板投资的吧!《两岸家园》中那片南京人熟悉的绿水青山,正是一位台湾企业家用了15年倾力打造的。
当天的采访中,记者联系到参与《两岸家园》采访、创作的作家周桐淦,他向记者回忆了当时采访银杏湖投资人、台湾实业家林铭田的点滴。“他是个很有语言天赋的人,本土南京人都很难听懂的江宁谷里话,他都能一字不拉地领会。”周桐淦说,最让他觉得可贵和难忘的,是林铭田对南京这片土地以及这里的人饱含感情。周桐淦告诉记者,林铭田可以说是第一批来江苏创业的台湾人,早在1992年就深受江苏改革开放大潮的吸引来到南京,如今头发花白、年过六旬的林铭田当时也未能想到,这一来就是20多年,甚至为这里的人开辟出了家喻户晓的“银杏湖”。
在如今的银杏湖游乐园,你可能会看到一位皮肤黝黑、头发花白的老爷子,招呼小朋友们慢慢走,或者提醒孩子们水上表演几点开始……周桐淦娓娓道来的这个画面,很难与一位投资30亿的台湾实业家联系在一起,但却能令人想象到一位可亲可敬的“台湾爷爷”在银杏湖边与孩子们其乐融融的场景。
《两岸家园》这部作品下的台商,身份各异、性格各异,身世与成长各异,但作家们关注的是这些台商率真质朴的人性、追求自我完善的坚韧意志、不畏艰辛的拼搏精神,以及知足常乐回馈社会的价值取向。他们的“精气神”凝聚起的,是一个不断传承且大有未来的苏台融合发展之势。
这部纪实文学引发苏台共鸣
翻阅《两岸家园》,看到的不仅仅是22位台商的个人奋斗史,更是30年来苏台经贸交流合作的印迹和缩影。这些来自文创、农业、教育、化工等各行各业的台商中,有的是上世纪90年代初就到江苏的先行者,也有近几年在江苏寻求市场的新台商。他们的故事,吸引着比想象中更多的读者的关注。《两岸家园》出版后,在海峡两岸引起广泛反响。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晖评价说,《两岸家园》写到台湾企业家在江苏的投资创业,视江苏人民为亲人,视江苏大地为家园,所体现的是民族文化的同根性和血缘性,苏台之间有着共同的文化认同。
台湾民意代表陈学圣则从苏台的经贸合作背后,看到了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他表示,两岸需要不停地互动跟对话,这部作品的出版,就是两岸交流与合作最好的见证。
2017年是两岸打破隔绝状态,开启交流交往30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江苏省台办主任杨峰说,这本书将告诉大陆人,在江苏的台商挺好的;这本书也将告诉台湾同胞,台商在江苏挺好的。
交汇点记者 王梦然
原标题:两岸企业家峰会的一份“特殊礼物”引发苏台共鸣标签:
编辑:金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