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报道,哪个端口最“吸睛”

15.03.2016  11:53

          编者按 2月16日和3月1日的《传媒周刊》对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的发展及问题进行了持续关注,这一次我们来聊聊实战。此次全国两会的媒体大考,新闻客户端作为新媒体报道的主战场之一,竞争尤为激烈。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三大中央级媒体为代表的中央主要新闻媒体更是开足了马力。这些主流新闻客户端的表现究竟如何?他们各自放了什么大招?不妨跟《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一起看看——






 

拼角度更拼专业

□本报记者 韩东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是两会报道的一道必答题,虽是常规动作,但它的难度系数可不小。特别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2016年怎么走、“十三五”这五年怎么干,很大程度上就看这个报告给出的路线图。因此,如何把这113分钟的报告、1.9万字的文本准确、全面地解读好就显得尤为重要。

        综观三大新闻客户端的政府工作报告解读,既有传统报道模式的延续,也有一些新突破。其中,新华社客户端在解读上的创新度更胜一筹。

        针对政府工作报告,新华社客户端作了摘录报告要点、提炼关键词、摘读民生细节等多层次的解读,形式上具体表现为视频、图表、动画、文字等,通过特色编排和富于创意的表现,梳理出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

        比如,该客户端在H5新闻《小细节,大民生——政府工作报告摘读》中,提炼了10个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话题。用户点击其中之一的“商品质量惩罚性赔偿”即可进入页面,了解关于“建立商品质量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报告原文,与该话题相关的漫画下还设置了“如果老百姓买到假冒伪劣商品,怎么办?”的问答,紧紧围绕话题用两段详细的回答解析老百姓最关注的要点,有点有面,可读性强。

        采用视频方式解读也是新华社客户端的一大创新,视频报道通过“稳增长”“一带一路”等5个关键词分别回顾了相应领域的2015成就,再通过对两会代表委员的现场采访,对报告内容进行解读,直观生动、深入浅出。

        人民日报客户端在《时局》栏目中发表了《十大关键数字速懂政府工作报告!》的文章,该文除了报告中提出的数字以外,最大亮点就是结合报告梳理了10个“钱景”看好的产业,并配合相应图片,一目了然。《〈政府工作报告〉:59次提“创新”达前两年之和》还对报告的高频词进行了梳理,如“创业”22次、比去年增加了9次,“结构性改革”10次,“减”与“简”35次等。

        央视新闻客户端的解读方式是将“GDP增长预期目标是6.5%~7%”“CPI目标设定在3%左右”“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减贫人口定为1000万”等10个话题比喻成十大红包,发布《政府工作报告派发今年十大红包,速领!》的报道,同时配合“听播报”的形式,方便用户在不同场景下了解报告。

        就解读的整体“吸睛度”而言,央视新闻客户端更强。

        央视发挥了平台优势,将涉及报告解读的新闻栏目纳入到其客户端进行视频播报,新闻、财经等频道的《朝闻天下》《共同关注》《东方时空》等栏目实现同频共振。如新闻频道的《24小时聚焦两会·解读〈政府工作报告〉》,财经频道的《快评政府工作报告——解读政府工作报告新名词》,《共同关注》栏目的《聚焦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新提法”》等通过专家解读等形式从各个角度对报告进行权威解读。

        此外,央视新闻客户端还利用文字、数据、图表等形式总结回顾2015年工作,提炼2016年工作总体部署要点,解读“十三五”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

        新华社客户端的《十个关键词解读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专业性,该记者将报告中的要点提炼出来形成“经济增长预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十大关键词,在原文看点基础上还加入了点评,与此相配合的“一图读懂政府工作报告”直观生动。

        人民日报客户端除了有自己的内容,也转载了其他媒体的报道,如光明网的《智库解读政府工作报告中的16大亮点》,由17位专家组成的智库小组一问一答解读16个亮点,行文简短,可读性强。

        专家点评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    张志安

        三大客户端政府工作报告解读充分实现了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统一,也精准把握了移动互联网的传播特性,概括起来有三大亮点:一是抓住关键词,以此解读报告既提纲挈领,又突出重点,提高了读者的阅读效率、增进了读者对报告内容的把握;二是数据意识强,运用数据突出报告的关键信息、形象化地展现数字背后的国计民生,简明形象、通俗易懂;三是注重视觉效果设计和融合表达,大量使用图文、信息可视化等形式,非常符合年轻网民的阅读习惯和兴趣偏好。

 

拼形式 更拼温度

□本报记者 李明远

        在两会报道的全媒体战场上,具有随身、便捷特性的移动新闻客户端本身就有着更强的贴近性,而为了打通百姓参政议政的“最后一公里”,三大新闻客户端推出了一系列鲜活的互动新形式,也收获了不少点赞。

        新华社客户端的互动性设计可圈可点,在两会专题页面中专门设置了《两会互动》栏目,包括“征集”“有奖调查”“VR全景游戏”等多个板块。

        其中,最潮、最具趣味性的板块是“VR全景游戏”。用户点击进入相应页面,可以通过找记者证、找装备、看资料、找部长、拍照片等5个关卡“测一测你能当两会记者吗?”在游戏中查看图片,还可以进入三维环境,让用户体验两会现场的氛围,了解记者进入会场的程序,找到“跑两会”的感觉。

        话题征集是媒体每年互动的常规动作。而新华社客户端不仅征集用户的提问,还可以查看其他用户的提问,互动性进一步提升。点击“征集”板块进入“你提问我转达,总理记者会——新华社客户端与您一起向总理提问”页面,将关键词、提问内容写好即可发出问题。截至3月13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查看时,已有5.3万余人参与提问。进一步查看提问情况,可跳转到一个动画页面,每个不断上升的气球下面附带一个关键词话题,用户点击查看,即可看到其他用户提问的关键词与问题,并通过“我关注”或“不感兴趣”发表意见。根据提问排名,“住房”“医保”“简政放权”“互联网+”等是最受用户关注的话题。

        如果说新华社客户端的互动别具创新,那么,人民日报客户端和央视新闻的互动则增强了亲近性。前者的两会专题中,“两会朋友圈每天视频直播记者会”板块将相关直播页面设计成微信朋友圈形式,用户可以通过点赞和评论对新发布的信息进行反馈。截至3月13日11时,页面总访问量已超过70万次;后者的专题中,点击“两会云直播:换个角度看两会”板块的直播页面下方,同样设计成微信朋友圈形式,用户既可自己发帖,也可以为其他帖子点赞。

        互动不仅要在形式上打动用户,更重要的是通过有温度的报道,寻找到老百姓的利益交汇点、情感共鸣点。在这一点上,新华社也是很拼的。

        比如新华社“‘码’上反腐”板块的报道,记者通过面对面采访代表委员的机会,邀请代表委员在留言板上填写自己的“2016反腐宣言”,而广大网民可以通过新华社客户端参与互动,与代表委员共话反腐,如此两会报道不再局限于会场,民意表达更加顺畅,这样的紧密互动让代表委员与网民更加心气相通。

        值得一提的是,媒体与网友的互动早在两会开幕前就已经开始了。比如,2月28日,新华社客户端发起了“2016全国两会热点大家猜”的有奖调查,用户在填写性别、年龄、学历后,即可选择自己关注的话题;3月8日,客户端发出新媒体专电反馈调查情况,其中“食品安全”“创新创造”“依法治国”等话题网友关注度较高。

        人民日报客户端和央视新闻客户端也是如此。2月25日,人民日报客户端就已向网友发起投票,选出最关心的两会话题;2月26日,推出《两会e客厅》邀请网友留言,直接提问部长……央视从3月1日起也通过新闻客户端、微信公众号、新闻微博、今日头条央视新闻订阅号4个渠道发起投票,邀请网友选出两会最关心什么话题。

  专家点评

        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 赵子忠

        三大新闻客户端在两会报道中设置话题征集,并促使用户的互动留言成为报道素材的一部分,反映了其在UGC(用户生成内容)方面的重视和努力。在互动方面,建议还可以从以下两点进行思考改进:首先,出色的产品设计和内容运营是提高互动的基石,友好的界面、丰富的交互体验、独特且贴近群众的内容视角将会更加容易促使并激发用户参与内容生产,可以更加积极地将新技术和新的表现形式运用到报道中来;其次,在现有的点赞、评论、表情等互动操作的基础互动上,重视社群传播效应。

 

拼颜值更拼内涵

□本报记者 李淼 实习生 张佳楠

        今年全国两会上,自拍杆虽被禁了,但360度全景摄像机和VR(虚拟现实)却火了。新装备、新神器闪亮登场带来的是新闻表达、报道方式的又一次更新,不断刷屏的数据新闻、H5产品、视频报道玩出了两会报道的新花样。

        高大上的两会新闻如何能有效触达用户,一直是媒体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不得不说,此次三大主流新闻客户端的报道“很走心”,形象化、视觉化、融合化的表达尤其符合移动互联网的传播特性,也很合年轻人的胃口。其中,新华社客户端的表现令人尤觉印象深刻。

        用新华社客户端看两会,传统的文字大部头少了,图解新闻、动新闻、融媒体新闻等可视化的内容多了,对于受众感官的调动可谓是全方位的。比如今年新开设的融媒体新闻栏目《两会鲜知道》,通过“早预告、晚盘点”的方式,用轻松活泼的语言把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议题娓娓道来,且文字、图片、漫画、音视频一样不少。《5W带你读懂全国政协开幕会》用when、why、who、what、where这5个“W”捞出干货,让用户“秒懂”全国政协开幕会;《“部长通道”你还该知道哪些事儿》在“部长通道”的新闻图片上插入了记者提问的动态“弹幕”,令人耳目一新……

        去年,“小明”“小新”“小七”等虚拟人物成为两会报道形式的一大创新。今年,新华社不仅派出了两会报道的漫画代言人“小新”上会,还让可爱又呆萌的智能机器人“度秘”为用户提供贴心的小秘书服务。“2016年中国GDP目标如何设定?”“环境保护怎样驱散雾霾?”“户籍改革‘北漂’能否落户?”等备受关注的问题,通过人机对话的形式加以形象解读,干巴巴的对话变成了富有新鲜感的交互过程。

        此外,央视新闻客户端视、听、说相结合的报道方式,也是一道独特风景。该客户端将“听电视”功能嵌入到两会报道中,每个新闻标题右下位置都有一个“听播报”提示,点击可收听模拟的新闻播报,在一个页面实现看与听的自由切换,也是两会新闻阅读方式的一大创新之举。

        人民日报客户端用VR作品《VR带你进会场 政协大会这样开幕》,给用户来了一次360度沉浸式体验。同时,让编辑记者出镜、“移动直播”两会,也是其试水新媒体视频直播的一次初体验。

        “高颜值”新闻产品背后,体现的是主流媒体放下身段、揣摩用户心理、改进政治传播的努力。综观三大客户端的两会报道,鲜有严肃的面孔和一板一眼的说教,取而代之的是萌萌哒的形象和贴近百姓的“家常话儿”。

        力图让每一条新闻有趣又有料,是新华社客户端的用心之处。就说《动新闻》吧,不仅用动画视频解读两会热点的形式活泼,其中的语言也是清新靓丽,如《动新闻——解码“人代会”》中是这么说的:“都说春天花会开,这不花开了,两会也要开了。‘两会’之一的人代会,听了这么多年,你知道怎么开吗?”《漫读图》也不遑多让,给发出两会好声音的代表委员的新闻图片配上了生动的漫画贴纸和霸气的“画外音”——“航行自由不等于横行自由”“创办影视专业的蓝翔技校”……趣味十足。

        人民日报客户端模拟微信朋友圈以《两会朋友圈》的形式报道每日两会热点,拉近了跟受众的距离。H5新闻《有人把“十三五”画下来了》用手绘稿把“十三五”大剧一幕幕画下来,场景化地呈现出“一种变化、两处情感”,带入感很强。

        整体来看,央视新闻客户端的报道风格比较简洁,主要是让视频说话。不过,独具特色的“时间链”让人眼前一亮,以时间为轴对两会报道的热点、重点予以排列,同时可用关键词对视频进行搜索,便于用户查找感兴趣的两会新闻。

        专家点评

        清博大数据首席执行官 郎清平

        新华社客户端两会报道的创新拉近了新闻与民众的距离,也越来越有朝气;人民日报客户端的亮点是场景模拟式的报道,独具匠心又接地气;央视新闻客户端最大的创新是语音播报两会,利用语音插件将文字新闻转换成语音,解放了网民的眼和手。总体而言,VR技术今年只是试水,随着其应用更广泛和成熟,未来想象空间更大。此外,主流媒体可进一步加强民生视角的报道,关注民众生活中的新变化,让两会真正成为百姓的两会。  (韩东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