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台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纪实

29.06.2016  12:02

  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为百姓守护一方碧水蓝天。近年来,东台市抓稳建设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契机,秉持“全省争先、苏中领先、苏北率先”的发展定位,大力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这片热土的守望人,东台市步履坚定、思路清晰,大力度推进转型升级、大手笔投入基础设施、大规模整治城乡环境、全面提升环境质量,“水绿、人文、生态、宜居”的新东台形象慢慢浮现。

  经过有效治理,东台市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率和环境质量指标双双达到考核标准,在苏北率先通过国家生态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验收,荣膺“2015建设生态文明标杆市”称号,全省仅两家获此殊荣。东台市正致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以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的绿色理念引领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且看,一幅气势恢宏的绿色发展画卷,正在黄海之滨的东台境内徐徐展开。

   源头把关,严守生态红线底线

  为从源头控制污染,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东台市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用“一把尺”要求所有项目严守生态红线底线。

  坚持“环保第一审批权”。在建设项目环评审批中,严格执行相关环保法律、法规和上级环保部门有关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文件规定,把好项目审批关,对不符合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的项目,坚决不予审批,认真执行生态红线内的各项管控要求。严格执行项目准入制度和环评制度,招商选资绝不放低环保门槛,接受产业转移绝不接受污染转移,杜绝高耗能、高污染、低层次项目从源头进入。据统计,2011年以来全市先后劝退和否决污染项目350多个。

  推动规划环评防控。着力推进“四区六园”规划环评,严格把关园区产业定位,实行“错位发展”。对照规划环评,对各类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园区)的项目合理布局提出指导意见,推进园区集中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在项目审批过程中,严格执行国家、省、市关于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相关要求,对所有项目实施分类管理,严格履行法定程序和审批规定,依照建设项目的环评等级,做到“提速不降工作要求,简化不降环评级别”。

  加强技术指导服务。认真研究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环保问题,帮助企业选择投资少、效果好的治理方案;做好政策指导,鼓励企业发展高技术、无污染的项目,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为企业破解污染难题当好参谋。根据项目建设进度,及时做好环境监察、环境监测等工作,指导企业“三同时”工作顺利进行。对一些污染防治技术措施进行现场指导,提高项目建设质量,确保项目通过验收,做到达标排放。

   加大投入,提升污染处置能力

  东台市坚持不懈地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不断完善“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近3年来,用于生活污水处理、垃圾集中处置、工业污染治理、节能减排工程、环保能力建设等方面的投入近30亿元。

  污水处理方面,累计投入3亿元。建成城西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76公里,2013年实施提标改造、污泥规范处置等重点工程,城西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达到国家1级A标准。大力推进镇级污水处理厂建设,按照“一镇一厂”的思路,高标准建成的10座一期规模1000至1250吨的污水处理厂,实行规划设计、招标建设、经费渠道、技术培训、运行管理“五统一”,同步实施管网“十个必接管”,这一经验做法在全省进行了推广。目前,全市镇级污水处理工程已累计投入近5亿元,新建污水管网220公里,做到应接尽接,人员、技术、资金有效保障,设施正常运转,污水达标排放。

  垃圾处置方面,东台市建成苏北第一个日处理400吨的国家一级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市区建成1座全封闭、自动化垃圾转运中心,各镇80吨的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全部投入运转。全市安排保洁人员近3000人,由市财政统一支出劳务费用,实现垃圾清理常态化,“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在全省处于一流水平。

  污染减排方面,中玻公司投资3600万元在全国玻璃行业率先新上脱硝治理工程,氮氧化物年减排2480吨;苏中热电投资2000多万元新上脱硝改造工程,氮氧化物年减排1240吨;磊达公司投资500万元新上脱硝工程,氮氧化物年减排180吨。全市建成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无害化处理项目18个,全面开展机动车尾气减排,近3年来淘汰黄标车5110辆。扎实开展化工生产企业清理整顿,累计关闭化工等重污染企业117家。2010年以来,全市累计实施减排项目73个,全面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减排任务。

  环保能力建设方面,全市先后组建环保沿海分局、核与辐射安全和固体废物监管中心、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管中心、环境应急中心等专门机构,投入700多万元新增40台套大型监测设备,投入200多万元建成2座空气自动监测站,实时监测二氧化硫、PM2.5、PM10等6项指标,并与江苏省、盐城市监测中心联网。新增2套噪声环境自动监测设备,24小时自动监测道路交通噪声变化情况。环保装备水平和监测能力位于全省各县(市)前列,为改善环境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严厉执法,实施全程防治管控

  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市,东台市坚持把环保执法监管作为创建工作的重要抓手,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依法惩处违法行为。

  加强企业监管。对全市45家重点企业开展精细化监管、地毯式隐患排查,采取“突击抽查、交叉检查、夜间巡查”等方式,准确掌握企业排污情况,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突出重点行业监管,对全市污染源按行业属性和污染程度,推行差别化现场管理模式,重点污染源项目“三同时”执行率一直保持在100%。46家重点污染源全部安装自动监控装置(其中国控污染源8家),并与市环境监控中心联网。

  加强隐患排查。开展企业环境风险和环境安全隐患常态化排查工作,对已梳理的电镀、化工、仓储等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定期开展“回头访”,做到排查不留死角、整治不留后患。坚持把信访投诉作为发现环境隐患的第一信号,设立“12369”24小时环保热线和环保局长接访日,采取联合办案、圆桌对话等形式,全面听取群众呼声,确保环境信访和投诉“事事有交代、件件有落实”。

  加强环保执法。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创新公安、检察、供电等部门联合执法机制,依法依规整治关闭违法企业。2010年以来共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近400起,彻底取缔关闭小塑料、土炼油、小酸洗、小电镀等“四小”企业153家,保证区域范围内无“十五小”“新五小”企业。

   综合治理,提升环境保护实效

  东台市坚持把提高环境质量作为核心任务来抓,不断加大专项整治力度,实现了环境治理重点难点的新突破,环境保护工作质量逐年稳步提升。

  突出水环境整治。累计投资7.2亿元,先后实施镇级供水主管网、南苑水厂10万吨技改扩能及20万吨深度处理等工程,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严格执行饮用水源保护各项制度,饮用水源水质自动站增至31项监测指标,24小时不间断监测,建成省第一批等级实验室。对城市内河18条河道、48.2万平方米水面进行全天候保洁。开展农村河道整治,近3年来疏浚镇村河道788条、土方2200万方。目前,全市主要河道水质均达到相应功能区标准,被列入全省第一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采用先进技术对集中供热设施实行改造,基本实现中心城区集中供热。餐饮服务业全部使用清洁能源,城市清洁能源使用率达71.86%。一次性淘汰更新出租车463辆,城乡公交车辆全部改用天然气燃料。加强市区建筑施工扬尘污染管控,建立严格的秸秆禁烧责任机制和考核、督查机制,加强执法检查,连续两年被表彰为“省秸秆禁烧工作先进地区”。扎实推进“绿色东台”建设,近3年来协调相关部门共同推进绿化工作,新增绿化面积263公顷。全市林木覆盖率达26.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1.6%。

  重抓噪声和工业固废管理。严格控制噪声污染,营造宁静的城市环境。加强工业固废特别是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工作,形成一企一档。对全市医疗机构进行拉网式专项执法检查,全市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率达100%。

  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累计争取资金4800万元,在全市12个镇60个村推进覆盖拉网式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在苏北率先开展高标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3年累计投入专项资金3.75亿元,建成省级示范村2个,省星级康居乡村416个、环境整洁村801个,提前1年全面完成整治任务。梁垛镇临塔村荣获“中国生态文化村”称号,被列入中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村。五烈镇甘港村荣获省“最具魅力休闲乡村”称号。在环保部召开的全国农村生态示范创建工作会议上,东台市对相关经验进行了专题介绍。

  砥砺前行,生态文明建设一直在路上。东台市环保局将继续立足本职,瞄准“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总体要求,怀揣“富有特色、适宜人居和创业的生态型现代化园林城市”的绿色愿景,让“绿色东台”之花美丽绽放,为百姓安居乐业守护好纯净空气和碧水蓝天。

  ( 葛红明  王进  赵长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