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预应力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新江苏网南京1月9日电 (盛捷)“这些成果已经运用于南京奥体中心超大面积平台、苏通大桥连续刚构、上海磁悬浮、沙特SCC筒仓等百余项重大工程,”9日,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吕志涛领衔的“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也是江苏获得的唯一的一等奖。
“所谓的预应力,如果形象说来就是几片木板制成的桶容易漏水,假如外面用铁箍形成一个加固的力,就能使得木片紧紧匝到一起,这个铁箍的功能就相当于是‘预应力’”,该项目团队研究人员、东南大学土木学院教授冯健介绍,由于混凝土材料的抗拉强度只有抗压强度的十分之一左右,因此一般情况下,普通混凝土材料在拉伸至20到30米就达到了极限,例如无法造出桥梁整体结构或建筑本身因开裂而垮塌;而在其中施加了预应力技术,则不仅可以延长跨距至200到300米,还可节约建筑钢材和混凝土用量的20%至30%,显著减少碳排放量,满足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国家战略需求。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工程建设规模举世瞩目,大跨、超长、重载与特种结构以及核电、磁悬浮等高新技术工程,对现代预应力技术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东南大学吕志涛院士带领的科研团队经过十余年的研究,实现了预应力结构理论、病害控制、抗震减灾、核电安全等领域的突破。
“项目主要成果构建了以13部国家标准为支撑的我国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标准体系,出版著作8部”,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吴刚透露,近3年新增产值41亿元。还建设了“国家预应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两个创新基地,引领了我国预应力科技发展。
据了解,江苏省此次共有57项通用项目获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江苏相关单位主持完成的25项,东南大学共摘取五项国家科技大奖,是江苏获奖最多的单位,除了“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外,东南大学还获得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共摘取5项国家科技大奖,位列江苏第一。(完)
编辑:兴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