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使者”丛志远:30年美术创作生涯让中国文化走出去

01.06.2015  17:22
代表作《天地之乳》   作品题材里有现代的篮球题材。  代表作品《千手观音》   丛志远在印第安那大学讲座。 

  中国江苏网6月1日讯(记者 赵苡初)再过10天,“远行.行远”——丛志远画展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近日,旅美30年的美国新泽西州威廉帕特森大学版画系主任,终生教授丛志远回到了祖国,接受了本网记者的独家专访。无论在学术研究还是创作上,30年来,丛志远一直肩负着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践行了让中华文化走出去。

  农家子弟一鸣惊人

  丛志远的故乡在江苏如东。自小,丛志远就对绘画很感兴趣。“零基础”的他从11岁开始,疯狂迷上了美术,从此他随身带着速写本,四处描绘家乡的风物。当时的美术老师徐苏嘱咐他用功刻苦,每天放学后,做完作业的丛志远,都会固定抽出2小时用来画画。中小学阶段,丛志远一直是“学霸”,中学就读的栟茶中学是江苏的名校,在这样一个人才济济的学校里,丛志远依旧名列前茅,成为全校450人里受表彰的8位优等生之一。

  就在丛志远高中毕业的1974年,江苏省美术馆第一任馆长康平到如东县担任了文化馆馆长。康平的到来,成为了丛志远一生的转折。当时,丛志远参加了康平创办的如东县工农兵创作学习班。丛志远虽然和父母住在镇上,却是农民户口,是回乡知青中的一员。因此,他必须回乡务农。丛志远白天在地里干农活,晚上则拖着疲惫的身子继续搞创作。绘画成为了丛志远的精神寄托。即便做一辈子的农民,他也不打算放弃自己的绘画爱好。学习的四年间,丛志远凭借过人的悟性与勤奋得到了康平的赏识。

  一天,康平兴高采烈地跑到丛志远家,高兴道:“志远,你的作品《喜迎丰收》入选全国美展了!”对一个青年绘画爱好者来说,作品入选全国美展是极大的荣耀。对一个从未出过远门的农民来说,坐飞机进京参展如同一步登天,那也是丛志远人生中第一次坐小汽车、轮船、飞机。但参展的7天里,丛志远连长城、故宫都没去溜达,而是去各大国家级美术馆、博物馆参观。

  攀登更高的艺术殿堂

  在美术界小有名气的丛志远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努力进入更高的艺术殿堂。1977年,丛志远考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进入南艺之后,由于他进校前就有作品入选过全国美展,在校里班里都是一个“名人”,进校后当选了班长。四年里一直品学兼优,专业课更是名列前茅。

  进入南艺,丛志远接触的老师都是境界很高的大师级人物,刘海粟、陈大羽、亚明、沈涛,让丛志远学到了专业之外的很多人生哲理。

  亚明是丛志远硕士论文答辩的评委之一。一天,丛志远正和同学们在操场上打球,有人跑过来跟他说:“亚明老师要见你!”丛志远闻言受宠若惊,忙骑着单车前去拜访。丛志远的论文《论中国传统绘画色彩的民族心理》,亚明看到论文拍案叫好,立即要见丛志远。他认为其中观点很精彩,与自己很接近,而且亚明认为丛志远在文中的见解比自己有过之而无不及。于是,他们彼此欣赏,聊东方艺术的前景,聊西方艺术的未来。亚明情不自禁在丛志远的论文上留下自己的意见:应千方百计荐之于世!1980年丛志远留校当助教,1986年取得了硕士学位之后,他又被南京艺术学院聘为当时最年轻的讲师,并分配了住房。1988年岁末,丛志远做了一个令人“看不懂”的决定,在南艺前途一片光明的他毅然决定“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选择前往美国留学。在陈大羽和亚明两位恩师六幅画的支持下,取得了一位美国小老板的经济担保,进入美国印地安那大学留学。那年的12月,丛志远带着老师、同学和亲人的祝福,登上了飞往美国的飞机,行李中80%是作品,没有装下的大幅巨作,他则通过民航的朋友给他带到美国来。当时的丛志远在经济上一穷二白,但是他没有感觉自己贫穷,那些作品让他觉得自己很富有,底气很足。现实是残酷的,刚到美国的丛志远没待几天就感觉从国内借来的美元不够用了,而那些给他带来底气的画作还没有机会“面世”。可以去餐馆洗盘子挣钱的他宁可节衣缩食,也不去打工,他说,去打工眼前的温饱问题一定可以马上解决,但是会造成一种恶性循环,因为劳累,在学习上精力不够用,也没有心思去画画,久而久之会影响心态,改变自己的初衷。于是,丛志远全身心投入攻克语言关,学校、图书馆、宿舍三点一线,最艰苦时用100美金支撑三个月的生活费,成为全校3·8万名学生中最穷的一位。但是,丛志远苦尽甘来,他凭借自己的勤奋努力,赢得了人们的赞赏,获得了中国之星奖学金,1990年至1994年期间,他连续四年获得罗郁正·邓胡烈奖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