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业余体校优势不再吸引力减弱 遭遇转型阵痛
近日,苏州张家港少儿业余体校校长高斌遇到了一件挠头的事:由他们输送到省队的15岁小将宋姜君不愿走专业路,回到张家港市二中上学了。
在去年的第18届省运会上,宋姜君获得了男子少年乙组100米蛙泳和200米蛙泳比赛两块金牌,并且在200米蛙泳中打破了江苏省年龄组纪录。“他是个非常有潜力的苗子,但学习成绩也很不错,父母最终还是让他放弃专业发展。”高斌感到非常遗憾。
近几年,高斌遇到好几起类似的情况。张家港少儿业余体校目前有田径、游泳、乒羽等8个体育项目,在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上也发现了一些好苗子,但往往一到了上初中的时候,家长就不让孩子继续练了。“很多家长把孩子送来练体育,往往是培养兴趣爱好,真要让他们走专业体育的路,家长显得比较犹豫。”
这个情况并非只发生在张家港少儿业余体校。江苏省体育局青少年体育处处长王伟中介绍,类似的情况在江苏全省并不少见。他说,作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大本营,体校曾是奥运争光计划重要的基石,但是,“集中住、集中学、集中训”的体校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体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时,体校曾经具有的能帮助解决运动员的文凭、城市户口和就业的三个优势,如今已不复存在,吸引力自然大幅度减弱。
江苏省体育局青少年体育处粗略统计,目前全省有13所体育运动学校和140所少儿业余体校,每年注册人数大约2万人,每年能进入省体校的约有600人左右,而进入省优秀运动队的则只有100多人,至于全国冠军、世界冠军、奥运冠军那样的金字塔尖,能攀爬上去的人则更少。王伟中认为,更重要的是,现在社会呈多元发展格局,青少年发展、成才渠道越来越多,普通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渠道已经打开。
不过,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体校仍将是培养和发现竞技体育人才的主要渠道之一。要留住生源,体校自身必须有所改变。为最大限度保证体校学生的文化课教学质量,目前,我省13所体育运动学校的文化教育已经全部纳入了当地教育部门的统一管理,各级各类业余体校的运动员采取就近入学的方式,利用课余时间、周末及假期在体校进行训练。
被称为奥运冠军摇篮的省少年业余体校是为数不多仍自办文化教育的体校。校长章遵介绍,业余队每周6天上半天的文化课,下午训练,晚上上晚自习。为了让教练重视文化学习,省少体校把学生文化成绩与教练的绩效考核挂钩,学生期末考试及格率在50%以上,教练工资上浮10%,如果低于50%,则下降10%。不仅如此,省少体校自创了入队和赛前文化考试,如果考试不达标,就无法进专业队,不能参加比赛,这样就倒逼教练和运动员平时要注重文化学习。如今已经被国家体育总局推广到国家队和全国的青少年比赛中。
除了加强文化学习,更多的体校开始走出传统封闭的模式,开始与普通学校联办业余运动队。张家港少体校把多数体育项目都放在普通学校里,手球队与小学初中一贯制的暨阳湖学校联办,羽毛球与张家港实验小学联姻,足球与凤凰镇西张小学联办,网球放在江帆小学,而游泳则放在张家港外语学校。高斌说,以前只在几十人或十人中选拔,现在则扩大到几百人甚至上千人中选拔,联办模式让选才面更广了。
中华中学上新河初级中学从2012年开始与南京市体育局网球管理中心联办业余网球队,网管中心派出一个教练常驻学校,指导学校开展网球课,并从中发现苗子。如今,上新河初级中学每个班级都开展了网球课,并形成了必修课、选修课、特长生、俱乐部等多层次的网球特色课程。该校的陈智宇已经被省队录取,而另一名省运会冠军李羽鹏上了中华中学高中后,目前仍保持着网球特长。校长王海燕告诉记者,有体育天赋的青少年根据各自喜好进行业余训练,网球在校园的普及,起到了撒播体育文化、培育社会体育氛围、涵养青少年体育精神的作用,网球已成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体育项目进校园实现了双赢,不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一些教练眼里,这种训练方式难以达到传统体校的训练量,不容易出成绩。也有一些教练抱怨,好不容易发现个好苗子,结果上了初中就不愿意让孩子继续练了,“白辛苦一场”。
王伟中认为,好苗子愿不愿意走竞技体育的路,涉及正面引导以及孩子和家长的选择,体校走出封闭的环境是大趋势。他说,体育项目走进校园,为了更好地体现体育的教育价值和方法,它能让孩子在运动中体验快乐,也能让真正有运动天赋的孩子脱颖而出。竞技体育本来就应该是有运动天赋的人的天堂,后备人才的培养机制更应该在发现和培养天才运动员上下功夫。体校改革,就是要形成发现运动天赋孩子的机制。体校未来如何顺应体育发展的新形势,能否实现体育与教育的理念融合,将成为观察中国体育改革进程的一个重要窗口。(记者 林华维)
编辑:圣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