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2015世界舞台上的中国高光时刻

31.12.2015  23:26

  新华网北京12月31日电2015年,世界的目光频繁地被中国所吸引。回望过去的这一年,中国的声音和行动多次闪耀在世界舞台上,新华国际客户端选取其中几个有代表性的高光时刻,按时间排序,与您共享。

   【有担当——中国援助非洲抗击埃博拉】

  讲述者:新华社驻阿克拉记者林晓蔚

  背景:2014年3月西非埃博拉疫情暴发后,中国对包括塞拉利昂、利比里亚和几内亚等疫区三国在内的非洲国家展开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卫生援外行动,为西非抗击埃博拉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和高度评价。

  新华社记者祖荣强摄

  2015年8月,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街头音乐震耳欲聋,沙滩足球如火如荼,新修的海滨人行道上,各种肤色的人们在夕阳余晖中慢跑。本地小孩冲着飞驰而过的巴士大喊“Hello Chinese”(你好中国人)。这与一年前的光景大相径庭。2014年8月埃博拉疫情高峰期时,弗里敦街头车辆寥寥,沙滩上无人踢球,咖啡馆全部关门,大多数人闭门不出。

  记者见到了中国援塞拉利昂医疗队队长王耀平。他自2013年底以来一直没回国休假,见证了埃博拉疫情“由盛转衰”的全过程。王耀平介绍说,第17批中国援塞医疗队已从之前条件相当简陋的金哈曼路公立医院进驻拥有各种大型医疗设备的中塞友好医院,援非医疗队和援非医院资源相互整合,将发挥更大作用。“我们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在中国疾控中心第三批援塞固定实验室检测队副队长刘宏图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于2015年3月正式启用的生物安全三级固定实验室。

  这座实验室是国际社会援助塞拉利昂——同时也是整个非洲大陆——的唯一永久性实验室,影响深远,将在后埃博拉时期凸显出更明显的优势,在围绕埃博拉生存者排毒监测和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每天上午,塞方卫生部派人将当天需要检测的标本送至实验室院墙外,中方检测队队员身着防护服,在窗口处接收。监控室内,一名队员正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脑显示屏,监控核心区工作情况。“这个岗位非常重要,必须每分每秒都盯着,不能没人在,”刘宏图说。

  在世界卫生组织统一协调下,中国实验室与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塞方卫生部在“后埃博拉”时期开展密切科研合作,同时已启动对塞国后备人才的培训带教。

   【有贡献——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签署】

  讲述者:新华社驻德黑兰记者付航

  背景:7月14日,伊朗核问题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与伊朗达成了全面解决伊朗核问题的协议。中国作为谈判重要一方,为此作出了独特贡献,展现了中国智慧。

  新华社记者钱一摄

  7月14日在伊朗当代史上或许是标志性的一天。当晚,记者来到伊朗首都德黑兰市中心瓦纳克广场,满眼尽是翻卷的旗帜、挥动的手臂,充耳皆为欢快的歌声和汽车鸣笛声。人们半身探出车窗,疯狂地挥舞红白绿三色国旗,高声唱着、喊着,伴着粗犷狂放的汽车喇叭声,尽情宣泄着兴奋。

  “这是历史性的一天!冷战终于要结束了!”德黑兰市民卡塞米兴奋地说。他告诉记者,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的达成,将加速伊朗经济社会发展,饱受制裁之苦的人们将迎来充满希望的生活,伊朗年轻人也将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是伊朗核谈判的坚定支持者和建设性参与方。自2003年伊朗核问题发端以来,中国就开始了外交斡旋。2006年美、英、法、俄、中、德六国磋商机制确立后,中国积极参与每一轮谈判。

  伊朗核问题牵涉面广,其背后是美国与伊朗的角力。中国与美伊均保持密切关系,努力推动两国直接对话。在伊朗核谈判过程中,中国作为第三方斡旋者劝和促谈,化解分歧。每当美伊之间出现一些问题不能解决的时候,他们总会来找中国。

  不少德黑兰民众提及中国在伊朗核谈判中发挥的独特作用。中国一直坚持政治解决是唯一可行的途径,在伊朗核协议的执行中,中国与美国将共同参与对伊朗阿拉克重水反应堆的改造。身为中国记者,能亲眼见证这段历史,幸甚至哉。

   【有主张——习主席联大峰会讲话】

  讲述者:新华社随访记者王丰丰

  背景:9月26日至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纽约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释中国对国际秩序以及攸关人类前途命运问题的政策主张,提出一系列务实合作倡议和举措,在国际格局演变和中国外交史上留下深刻历史印记。

  新华社记者庞兴雷摄

  9月28日是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的首日,让人印象深刻。这一天,世界各国领导人济济一堂,纵论天下,习主席发表了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

  按照日程,习主席当天上午第六个出场,在他之前发表讲话的包括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第70届联大主席吕克托夫特、巴西总统罗塞夫、美国总统奥巴马和波兰总统杜达。在习主席之后,还有俄罗斯总统普京、法国总统奥朗德等。

  也许正因为一般性辩论首日出场讲话的领导人名单过于耀眼,会场上人们听得无比专注,在场外等待听众退场,以便分批进入会场采访的记者们根本等不到座位,全被挡在场外。眼看已有两三位领导人登台,很快就是习主席,场外的记者纷纷拔腿奔向直播讲话的联大新闻中心。

  到了新闻中心,各路记者已经挤了个满满当当,要找一处工作台难上加难。

  上午11时25分许,在全场期待的目光和热烈的掌声中,习主席登上讲台,发表讲话。讲话中,习主席承诺中国将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并庄严宣示:中国将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

  习主席强调,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主席更宣布设立为期10年、总额10亿美元的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加入新的联合国维和能力待命机制,率先组建常备成建制维和警队,并建设8000人规模的维和待命部队。

  约20分钟的讲话,现场掌声响起15次之多。习主席讲话结束后,现场掌声更是经久不息。潘基文和多国领导人上前同习主席握手表示祝贺。整整一上午,17位国家领导人发表政策讲话,习主席收获了次数最多、最热烈的掌声。

  在联合国历史上,逢五逢十的峰会往往对国际关系格局和秩序产生深刻影响。今年的联合国峰会也不例外,外交部长王毅说,联合国成立70周年峰会是今年最重要的国际盛事,其结果将影响世界格局的调整变革,左右全球发展合作的基本走向。

   【有融入——人民币获准“入篮”】

  讲述者:新华社驻华盛顿记者刘劼

  背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执董会11月30日批准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意味着中国真正融入全球金融体系,也将促进中国深化金融改革、扩大资本市场开放,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为国内外金融机构提供更多投资机会,续写中国与世界双赢的精彩故事。

  新华社记者鲍丹丹摄

  2015年11月30日,华盛顿小雨。位于宾夕法尼亚大街1900号的IMF总部大楼平静如常。上午11点多,中国执董办的官员步入一楼新闻发布厅,他们中不少人打着红色领带,神态轻松。执董会没有延时,说明关于SDR的讨论不太可能出现激烈辩论。

  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知道答案。不久,参与SDR审议的主要官员、基金工作人员和上百名记者悉数到场。新闻官开始向记者散发暂时禁发的新闻稿,人民币“入篮”成功的谜底由此揭晓。

  11点58分,IMF总裁拉加德一身中国红衬裙搭配同色首饰步入发布厅。对于这极富中国元素的亮相,在场者心知肚明,击掌叫好。拉加德简单寒暄后宣布,人民币符合加入SDR货币篮子的所有现行标准,批准“入篮”。快门声此起彼伏,记者们用镜头将国际金融史上这重要的一刻定格。

  人民币的“入篮”之路可谓曲折中充满悬念。从2010年提出申请未获通过,到今年夏天在初评中获得肯定,再到之后央行出台一系列措施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这些举措不仅为人民币“入篮”扫除了技术性障碍,也向国际社会释放了中国坚定金融改革、开放资本市场的积极信号,得到国际机构和投资者的赞许。

  拉加德当天在执董会结束后说,人民币“入篮”是中国经济融入全球金融体系的重要里程碑,也是IMF对中国过去几年改革货币和金融体系取得进展的认可。

  人民币“入篮”之后,中国在国际经济治理舞台上必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未来还会有新的“里程碑”事件发生。

   【有荣誉——屠呦呦领诺贝尔奖】

  讲述者:新华社驻斯德哥尔摩记者和苗

  背景:12月10日,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在斯德哥尔摩出席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与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获颁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新华社/路透

  当地时间10日傍晚,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在瑞典王室乐曲“国王之歌”的歌声中正式拉开帷幕,瑞典王室成员、政界领导人及其他各界人士1300余人出席颁奖仪式。

  屠呦呦身着亮紫色长套裙,佩戴一枚充满中国古典韵味的银色胸针,与其他获奖者逐一登上用2万朵鲜花装饰的领奖台就座。在大部分身着黑色燕尾服的诺奖得主中,屠呦呦显得格外醒目。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屠呦呦团队与中国其他机构合作,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从而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的代表介绍屠呦呦的获奖成就时说,每年全球约50万人死于疟疾,其中大部分是儿童。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这一研究成果随后被应用于疟疾治疗的药物中,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的生命,在过去15年间将疟疾死亡率降低了一半。

  随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向屠呦呦颁发诺贝尔奖证书、奖章和奖金。全场嘉宾起立致敬,现场回荡着持久的热烈掌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成员马茨·瓦尔格伦说,他非常敬佩屠呦呦及其科研团队不断坚持研究工作的钻研精神,他们基于传统中医药的科研成果为世界作出巨大贡献,“尤其是给不发达国家带来福祉,这对世界人民来说非常重要”。(编辑马晓燕、王丰丰、林晶,新华国际客户端报道)

  原标题:见证2015世界舞台上的中国高光时刻

  稿源:环球网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