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志军接受中国改革报专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江苏布局

11.03.2016  21:22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江苏布局

——访全国人大代表、中共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代表和委员们热议的话题。江苏是经济大省、制造业大省,实践中如何突破?将采取哪些举措打好这场硬仗?带着这个问题,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共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命题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问题导向下的战略决策。中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罗志军告诉记者,对江苏来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凤凰涅槃、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这些年江苏大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取得了明显成绩,但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产业结构总体上仍处在中低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江苏经济已经到了凤凰涅槃的关键当口,要顺利闯过难关,根本上要靠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国际经验看,一次次科技和产业革命,带来一次次生产力提升,创造着难以想象的供给能力。供给侧一旦实现了成功的颠覆性创新,市场就会以波澜壮阔的交易生成进行回应。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是这样,一个行业、一个企业也是这样。

   着力在政策落地见效上下功夫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罗志军说,这方面,国家有关指导意见和政策举措已经出台,后续有关政策措施还将陆续推出。江苏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好中央的决策部署,同时要结合省情实际,将能做的事情、必须要做的事情,先做起来。

  江苏是全国工业大省,产业门类齐全,万亿元级产业就有6个。总体上看,江苏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较高,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产能结构中合规和优势产能占主要部分。“十二五”期间,江苏积极推进过剩产能化解工作,累计化解和压缩钢铁产能852万吨、水泥3248万吨、平板玻璃689万重量箱、船舶670万载重吨。目前,按照装备工艺技术标准界定的落后产能已基本淘汰完毕,下一步的主要任务是加快化解部分行业存在的过剩产能,以及按照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标准界定的落后产能。基本思路是,更加注重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治办法化解产能过剩,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完善企业退出机制,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重点,通过兼并重组、债务重组乃至破产清算,实现市场出清,用今天的“小震”化未来的“大震”。从行业上来说,重点抓好钢铁、水泥、平板玻璃、船舶四大行业去产能。

   企业该进则进当退则退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某种程度上看,供给侧改革能不能成功,主要就是看企业能不能适应变化了的市场,能不能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能不能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上有一个比较大的提升。”罗志军说,这几年,江苏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主动开展全球化拓展、全球化布局,利用全球的市场和资源来加快发展和提升。今后,将会有更多的江苏企业“走出去”,走得更宽、走得更远,加快优势产能转移,在国际产能合作中化解过剩产能。

  罗志军还告诉记者,即便是一些运行状况较好的大企业,也可能会有一些低效、低端业务,该调整的也需要调整,加法减法一起做。做加法,企业往往比较容易接受;做减法,积极性往往不是那么高。必须坚持市场导向,该进则进,当退则退。

  “江苏的企业家历来有密切关注宏观政策取向、抢抓发展机遇的好传统。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经历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江苏将会有一大批企业浴火重生、逆势而上,实现质的飞跃。”罗志军充满信心地说。

   协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牵涉到政府、企业、社会方方面面,是一场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这项改革能不能顺利推进,很大程度上要看各方面能不能同心同向、形成合力。

  罗志军说,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握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把握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积极主动地去推进这项改革。其中,关键是提供政策的支持,强化服务保障,坚持改革方向,落实兜底安排。比如,怎么为企业兼并重组提供高效服务,怎么支持企业利用资本市场来低杠杆,怎么破圈剪链,避免优质企业因联保互保陷入生存危机等。再比如,对可能会导致的企业破产、职工失业等问题,要及时地跟上,保障职工生活,加强培训安排、就业指导,确保群众生活不受大的影响。

  “实体经济是江苏发展的根基,为企业服务、为实体经济服务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罗志军说,要引导企业紧紧抓住这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窗口期,主动作为,趋利避害,在大风大浪的洗礼中,壮大自己、发展自己。

  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对推进结构性改革十分重要。江苏将广泛宣传这轮改革的重大意义,及时做好政策解读,及时回应各方关切,正确引导社会预期,最大限度凝聚共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原标题:

编辑: 金勇、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