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民俗:过好传统节日 生活“乐章”更有味儿

26.09.2016  14:39

      9月26日—29日,“节日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暨全国民间文艺之乡经验交流会”将在南京高淳“中国民间文化传承示范基地”召开。此次会议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求,凝聚中国力量、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一次重要会议,由中国民协、江苏省文联、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市文联等单位承办。会议正式开始之前,多位专家接受专访,畅谈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认为,民俗是动态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其当时的风尚。“过去我们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这风俗就是一种风尚。民俗是根据经济、文化、社会不同层面的发展,在某一个区域显现出来的。到了当下,在现代科技非常发达的情况下,传承我们的民俗文化、节日文化、传统工艺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他说,传统节日是民众的集体记忆,“比如民间的年画,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可能就弱化了,随之新年画出现了,新年画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又消失了,挂历出现了,挂历就是把都市文明和民间的东西高度融合。那么当挂历消失了以后,老百姓仍然需要春节的符号,就用中国结取代了过去的年画、挂历这种形态。现在一到春节,大大小小的地方挂的都是中国结。最近我做了一个关于城镇化的调研,发现最近几年,在大的机场、酒店、商铺又悄悄地兴起了民间剪纸。所以,这种节日的文化、节日的符号,是一直没断的。

        著名学者张道一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长期潜心研究美术和工艺美术的历史及理论。他打过一个比方——在研究传统民间文化时要学着“张果老倒骑驴”,“人往后看,只能看到过去,然而驴又驮着他往前走,一直走向未来,这不就是对待历史、研究历史的辩证法吗?其实,对待、研究传统与文化,以及任何事物,何尝不是如此呢?”他把生活里的传统节日比作一个一个乐章的高音,“如果没有这几个高音的话,这个乐章就没有味道了,就提不起神来了,不能缺少。”对即将举办的节日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暨全国民间文艺之乡经验交流会,他表示期待,“我们现在对有些节庆已经开始淡漠了。可能因为我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我记得解放初期,过中秋节时每人发两个月饼,当场吃掉一个,另外留一个,有的留了一两个礼拜,很珍贵的,因为你吃掉就没有了。南京承办节日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很有意义,祝愿活动成功。

        “节日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暨全国民间文艺之乡经验交流会”期间,中国民协还将在南京文艺家创作基地举办“中国民间文化传承示范基地”授牌仪式。这是中国民协批准的全国首个也是唯一的国家级民间文化示范基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邱运华说:“这个传承示范基地,是一个创举,南京这个方面走在全国的前面。如何做好这样一个基地,我想,我们还是要在整个舆论宣传上,要烘托民族民间文化包括民族工艺对民族文化弘扬的重大意义,要提高它的地位,要使全体公民都认识到,我们的民族民间工艺是我们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是我们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生活方式。第二,就是要有一套配套措施,使这样一个认识能够落到制度上、机制上,落到可操作的程序上。我觉得在传承人入驻、培训工作实施的过程中,我们的民间工艺大师、市民、教育界能够介入其中,共同促进传承基地的可持续发展。”(邢虹)

来源:  南京日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