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聚焦:结构调整下的新常态

28.11.2014  18:13

  纵观即将走过的2014年,我国经济热点非常多,但最引人注意的无疑是“新常态”。11月26日,财经年会2015于北京召开,与会嘉宾认为,增长趋势放缓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具体来看,增长动力机制已经发生相应改变,将引发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国如何找到经济新一轮持续高速发展的动力?中国宏观政策如何操作?影子银行、房地产下行、地方债务、通胀压力等风险会否持续发酵并爆破?微观层面,业界和企业又将如何抉择?成为在场所有人关注的焦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在会议的一开始就表示,新常态要讲求增长的质量。在他看来,最近一两年的时间,增长速度下行的同时,结构转型也取得了转折性的突破。当下,就业、财政收入都有一些问题,但压力并不大。针对大家非常关心的刺激政策,刘世锦表示:“如果说增长率下滑过快的时候,应该要刺激。关键是刺激的目标是什么?目的就是托底,不要下滑过快,而不是推动继续高增长,这是不可能的。

  这个观点获得了在场嘉宾的一致认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强调,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质量在不断提高,意味着经济的新飞跃,是从粗放经济走向精致的现代经济必不可少的阶段。谈到投资的问题,李扬认为,新常态通常被人们等同于经济下滑,但仔细看看指标,可以看出来,这几年经济增长速度下滑,主要是投资增长速度下滑。而且分析新常态为何是新的飞跃,提高质量也应当从这方面来。在其看来,“有人在责难我们最近这几年所谓经济发展方式有问题的时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对投资过度依赖,由于投资速度下降,我们解决经济结构中的非常大的问题就有入手处,就是所谓产能过剩。”李扬分析,中国经济结构最集中的表现就是产能过剩,解决产能过剩就成为解决经济增长速度和扭转经济转型的重要因素。

  香港永隆银行董事长、原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也认为,关于“新常态不仅仅是增速放缓,更重要的是结构的优化、质量的提升”的观点,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在新常态下,我们正在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但现有的银行体制,制度、法律,还不能够支持创新企业的成长。

  持相同观点的还有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他表示,新常态不同于以往靠人口红利和投资驱动,它有着新的动力机制。中国经济转型非常重要的是实现创新,创新与创业也有着直接的关系。辜胜阻结合调研经验谈到,创业存在的问题,一是政府不作为,二是金融创新不足,融资难、融资贵依旧是核心阻碍。他说道:“我们要让更多的闲钱进入创业、创新,政府要担保回归公益,更多的是发展场外交易,就是新三板。

  至于解决创业难的方法,马蔚华从银行、监管层以及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角度具体分析,更重要的是,他强调《商业银行法》在一定程度上障碍了银行对中小企业、创新企业的支持,对其一些条文规定应该有所修改。

  对于新常态,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尹中卿认为:“我们要有对经济放缓的容忍度,既不要随便说泡沫,更不能轻易戳泡沫,而是要千方百计挤泡沫,要控制风险、守住底线。”在他看来,债务风险是目前经济增速趋势放缓的情况下风险较大的一个领域。谈到怎样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尹中卿认为,“法律修订案允许地方债务做出了从严从紧的限制性规定,修了明渠,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地方债走上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化解地方债的风险。”从《预算法》具体来看,在举债主题、规模、审查、监管及还债机制等方面都做出了具体的规定,最大程度地防范债务风险。

  虽然有问题、有风险,但在场嘉宾还是对中国经济的未来抱乐观态度。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王一鸣谈到,新常态经济减速的过程,也是结构重新构造的过程。过去增速很高,盈利空间和要素空间很大,难以改革。但在今天,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同时我们也在消化过去高速增长时期积累的矛盾,包括压产、去杠杆、挤泡沫,这将是改革最好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