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为粮食生产供给侧改革把脉 基础农业,须品牌化经营

09.04.2017  08:08

  新华报业网讯  4月6日,在南京举行的全省粮食局局长学习研讨会上,来自省内外的专家学者围绕农业供给侧改革、拉长粮食生产产业链等问题纷纷支招。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业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韩志辉说,现在市场上很难买到高品质的馒头,为什么?因为蒸馒头的人不磨面,磨面的人不种小麦。按照目前的生产和流通模式,农民只管种粮食,收储企业只管收储,收完以后送到加工厂,加工完以后,做成面粉卖出去,餐饮企业买了面粉蒸馒头。这种分离式的生产,每一个环节追求的是低成本。国内有很多生产高端食品用面粉的企业,不在国内购买小麦,依赖进口,原因就是小麦质量不稳定。韩志辉认为,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实行基础农业的品牌化经营。

  江南大学粮食发酵工艺与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陈正行教授说,粮食的产量空间是有限的,种粮农民增收渠道在哪里?目前国内粮食深加工的才10%左右,这里面就有很多机遇。可以加工成主食类的,典型的是浙江的五芳斋粽子,一年产值超过20亿元,在江苏的高速公路服务区都能买到;还可以加工成方便粥,如亲亲八宝粥;此外还可以加工成休闲食品,如福娃、旺旺、米老头等。他说,如果把稻米的资源吃干榨净,可以加工成65种产品。我们吃的大米只是稻子的胚乳,胚乳有75%的淀粉和7%的蛋白,还有一些水分、少量的矿物质,营养成分是非常单调的,但它的皮层——米糠,蛋白有28%,含各种各样的脂肪酸、膳食纤维,还含有各种维生素。米糠通过深加工,就不一定是食品了,可以是药品,按照加工工艺和技术,让营养发生迁移、转移。现在已经有成功尝试,如中粮江西公司生产的真空米,就是利用了营养的转移——稻米没有脱壳之前先泡在热水里面,使很多营养素转移到胚乳里面去,再让稻谷干燥,按照正常稻米加工的流程再走,大米的颜色不是白的,而是偏黄的,因为B族的维生素转移过去了,矿物质、脂肪、各种维生素都增加了好多倍,当然,这个产品价格也是普通大米的好多倍。

  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孙洪武研究员说,多年来,农科院育种专家注意到,消费者吃米饭不怎么关心营养品质,主要是关心口感,闻起来香、吃起来口感好,市场就畅销。尽管目前我国的优质粮食不是按照食味品质定价的,是按照营养品质定价的,食味品质好的,营养品质不一定符合国家标准,但估计将来国家标准也会改,因为这是由市场需求决定的。既然消费者吃米饭首先考虑的是好吃,营养是排在后面的,那么,现阶段种粮农民增收的最简捷路径就是多种好吃的品种。要是再生产不好吃的,哪怕产量再高,也卖不出好价钱。

  记者 朱新法

原标题:专家学者为粮食生产供给侧改革把脉 基础农业,须品牌化经营

标签:

编辑:郑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