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呼吁:江苏沿江湿地不能再少了

23.02.2017  20:11

  保护长江生态,湿地保护刻不容缓。昨日,长江湿地国际论坛在宁举办,这是去年国务院出台《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后,国内首个高规格湿地研讨活动,与会专家呼声一致——对江苏省来说,沿江湿地仍在大幅衰减,实现湿地总量控制,将湿地纳入监测考核,成为当务之急。

  打开卫星地图,沿着长江的流向,越往下游,两侧绿色越少。

  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副院长杨桂山介绍,去年,国务院颁布《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对湿地管控之严格前所未有,主要体现在划定了3个数据底线,即到2020年全国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其中,自然湿地面积不低于7亿亩,湿地保护率提高到50%以上。杨桂山介绍,我国现有的自然湿地面积就是7亿亩,保护率是40.6%,这意味着现有湿地一点都不能少,每年还要增加两个点的保护率。此外,全国还要新增300万亩湿地,势必有指标要落到各省市。

  具体到长江流域,杨桂山认为湿地保护尤为紧迫,长江经济带是新时期我国三大区域发展战略,与国外大江大河相比,长江沿江可开发的陆域空间最为广阔,但长江经济带建设目标的实现,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成效。根据此前的研究数据,从2000年到2008年,长江中下游的湿地面积减少了近10%。

  进入卫星地图长江江苏段,绿色更加稀少。随意点击,记者发现在苏州望虞河入江口下游,灰色建成区最为密集,江对岸的南通,几乎全是密密麻麻的灰色建设区域。

  江苏省湿地保护站副站长姚志刚介绍,全省沿江湿地面积的数据还未最终确定,在沿江考察的直观印象是湿地大幅衰减。他透露,我省已在去年启动沿江湿地调查,通过对2005年以来的卫星图片分析,结合实地调查,摸清沿江湿地家底,找出湿地减少的原因。

  跳出沿江,从我省长江流域看,最近10年,省内天然湿地减少了15620公顷,减少9%;自然岸线减少了316公里,减少24%。这些数据来源于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副教授刘茂松主持的一项课题,他认为这些数据足以表明我省天然湿地在快速萎缩。

  国务院颁布的方案中,明确把湿地保护定位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事关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生存福祉。国家林业局湿地研究中心主任崔丽娟的研究表明,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支撑。她以南京为例,从2000年到2015年,建成区面积从201平方公里增加到734平方公里,作为重要生态环境的湿地不增反减。她认为,湿地的减少和对生态的错误理解密切相关,比如原是增加绿化景观的滨江地区,却用固化岸带将江水和绿化分开,人为减少湿地。

  湿地国际是一家致力于湿地保护的国际组织,中国办事处副主任张小红播放了多张幻灯片,显示国内外湿地景观的巨大差别。国外的孩子们是站在小溪边站立不稳地捞鱼,国内的孩子在大理石铺就的花园跳舞;国外河流没有堤岸,蜿蜒流淌,国内河道堤坝高耸,整齐平直……

  刘茂松认为,这些差异的本质在于,国内的一些生态工程、湿地项目,还是着眼于从人的需求来设计施工,以人的视角来追求景观的美观、抵达的便利和活动的舒适。而湿地,首要功能是生态,是要以鸟儿、鱼儿、水草的需求为第一需求。比如最普遍的是环湖路、环岛路,依然让人成为无处不在的主宰。未来可能会出现大批湿地保护和修复项目,他建议地方要充分考虑到为湿地留出水文过程,即江水要能涌进来,能退下去,拥有完整的生态链条,这样的地方才叫湿地,被水泥围起来的地方,那只是景观。他认为,南京江北新区正在建设的绿水湾湿地公园,长达11公里,退渔、退耕还湿,表面看“牺牲”开发空间,实质提升了城市核心实力。

  与会专家认为,长江生态保护要敢于从湿地这个最薄弱点下手,他们对湿地的保护和修复提出诸多建议,主要有:建立湿地占补平衡制度;开展重点区域长期监测;将湿地保护纳入严格的前置审批。

  省湿地保护站相关负责人表示,我省即将出台沿江保护指导意见,将对涉及长江的开发利用出台更为严格的管控措施,要求长江沿江湿地面积只能增不能减,将采取抢救性的措施对现有滩地、自然岸线进行特殊保护。(颜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