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种田公司”面临“成长的烦恼”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逐年减少和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植保机械化、专业化在我市已成为大势所趋。据市农业部门统计,目前,我市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已有近百家,这些“种田公司”以降本增效、助农增收的优势,在农户中受到普遍欢迎,年内全市农机植保专业化覆盖率预计将超55%。与此同时,专业化植保组织也受到盈利难、风险大、植保队伍难稳定等诸多问题的困扰,面临着不少“成长的烦恼”,亟待“强筋壮骨”、发展壮大。
我市有近百家种田公司
新桥镇兴达植保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2年,专门提供育秧、机插秧、病虫害防治、收割、粮食烘干等服务。目前,该合作社有机械百余台套,植保队员40余人,防治面积约3000亩,覆盖新桥镇3个行政村。
“现在农村青壮年基本都外出打工了,务农的大多是体弱的老年人,他们背着30公斤重的喷雾器非常吃力。”合作社负责人陈纪武说,村民把耕种、防治等农活外包给合作社后,田间管理无需操心,只管收获时拿着袋子收粮食。
礼圣村种粮大户张卫平算了一笔账:去年,他将360多亩田承包给了兴达植保专业合作社,一亩稻田一年病虫害防治150元。这样不仅省力省心,而且防治效果好于往年,粮食亩产增收约50斤,总体算下来每亩能节约成本近30元。
“传统的家家户户喷药治虫方式,效果很不理想。”市农委植保站站长刘永忠说,由于防治时间难一致,一家一户实施病虫害防治极易发生“漏治一点、危害一片”的现象。统防统治可以杜绝这种现象,大大提高防治效果。
刘永忠介绍,目前我市已经建成约100家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基本实现了乡镇全覆盖。
在斜桥镇夏四植保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宋旭贤看来,最难的就是把一家一户的农民组织起来参与统防统治,使土地规模连片。“一个村如果不能实现连片防治,就会增加工时、油料以及药物消耗,增加植保成本。”宋旭贤说,我市的田块多数零星分布,土地也不规整,导致机械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率,防治成本很高,合作社难以盈利。
植保机械利用率不高也是一大问题。“大部分植保机器一年的使用时间不超过两个月,机械利用率很低。”东兴镇天禾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勇说,农机手的主观意识、业务素质不同也会造成防效不稳定,易引发防治纠纷。
和他有同样烦恼的陈纪武告诉记者,防治病虫害的时间比较集中,一年的防治天数也就十几天,植保队员干两天就跑去打工了,到了打药高峰期,很难招到人。
“专业化植保组织收的钱,要支付给机手工钱,药钱同样要支付,很多都处于微利状态。”刘永忠说,统防统治要达到一定规模才有效益,农户参与度不高,难以整村推进,防治面积小再加上植保机械利用率不高,有的合作社收益都不足以养活农机手。
既要政府扶持又要自练内功
如何进一步扶持专业化植保组织健康成长,增强其发展后劲?
“目前最怕的就是农机手在作业时发生意外事故,或者是植保效果没能达到农户预期的要求引发矛盾。”对于这些担忧,植保合作社负责人希望有关部门能牵头,尽快研究出台行业准入制度、各地专业化统防统治收费标准、防治效果评定标准、损失赔偿等一系列标准,规范专业化防治组织的发展,帮助植保组织解决发展的后顾之忧。
练好内功方能强筋壮骨,专业化植保组织自身也要努力。刘永忠认为,拓展专业化植保组织盈利空间可以从几方面努力。一是向规模要效益,扩大服务面积和开展全程承包服务,积极向耕种、施肥、收割、烘干等环节延伸服务链,增加收入。二是提高植保专业技能,实现精准用药,以过硬的专业素质吸引更多托管订单。三是改善施药技术,科学施药降低农药浪费,减少防治次数和人工费用,从而提升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