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种粮大户一起吃“丰收饭”
图为陈纪武和他种植的水稻。朱其摄
2014年11月3日 星期一 晴
蹲点地点:新桥镇种粮大户陈纪武家
蹲点记者:张园
金秋时节,遍地稻香。鞭炮声中,新桥镇礼圣村种粮大户陈纪武家一年一度的“丰收饭”正式登场。用完这顿丰盛的午餐,全家人将铆足干劲,务使150亩水稻田的70余吨稻谷颗粒归仓。
一道道家常菜纷纷上桌,最后“压轴”的是一大盆大米饭。“这是去年这时候收的优质茉莉香米,因为有股淡淡的花香味,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今年的市场应该也不赖。”陈纪武说。
轻嚼糯糯软软的大米,唇齿之间满溢花香味。陈纪武情不自禁夸耀起自家的庄稼,今年他种的主要是武运粳24,不仅产量高,而且抗倒伏能力强。现在市场价格是1.55元/斤,要是碾成大米每斤能卖到两三元。40岁的陈纪武从2011年起不再外出打工,安心在家种田,从最初的几亩地,种到如今的150亩地。“亩数越来越大,可种田越来越轻巧。像以前的钉耙、锄头等‘老把式’都用不着了,变成了旋耕机、育秧机、插秧机、拖拉机、收割机等。”陈纪武回忆,跟父辈种田相比,劳作时间缩短,劳动量也因农业机械的推广而大大减少。令他最开心的,是赶上了国家的惠农好政策,这几年他陆续添置了80多台农机具,每台都有财政补贴。
“武运粳24每亩地产1300斤水稻,除去机械、土地租金、农药、化肥的开支外,一亩地纯收入约三百元左右。加上上半年的小麦丰收,一亩地每年的效益是650~700元,光种粮的收入就达到十来万元。”陈纪武一边算丰收账,一边感叹规模种植的好处。以水稻植保为例,散户种植一季水稻,一般需要喷洒12~13次农药,而大田种植因为防治时间统一、避免交叉感染等原因,仅需喷洒4~5次,单此一项每亩每季可节省百余元。“今年我地里的水稻栽种时间稍微晚了些,前阵子要是跟‘大部队’一起收割,产量肯定要折损不少。现在我的种植面积大,请收割机也能‘卖点面子’。农机手看我这一百多亩地,都愿意专门走一趟,要是还像以前那样种几亩田,那肯定只能随大流了。” 陈纪武说,规模种植后买农药、种子也都能有些优惠。以前种地是“瞎”种,撒农药化肥“心里没个谱”。现在用多少量、啥时撒都实行精准测算、严格控制。科学种粮让粮食“年年丰收”,陈纪武笑称自己也成了半个“专家”。
席间,记者要给陈纪武盛碗热汤。他笑呵呵地摆摆手:“种田的有个老说法,收割那天吃饭不喝汤,否则来年插秧要泡汤。”虽然种粮都投上了农业保险,陈纪武还是希望减少风险。从以前单一品种到如今的多品种调控平衡,陈纪武都有自己的盘算:“种什么品种,我都看行情。去年我种的南粳9108吃香,今年我就减少和控制面积,改种武运粳24,再搭配点新品种‘软玉’,明年我还要再换品种。种粮也要以市场为晴雨表,变化品种,防止出现量多价跌的现象。”
“我想一直干到干不动时再‘退休’,现在我儿子在技工学校学手艺,等他毕业后,要是他愿意,我希望他能接我的班种粮。”陈纪武告诉记者,自己不仅是村里的种粮大户,还是为数不多的种粮“年轻户”。买一台烘干机,解决粮食晾晒问题,是他来年的愿望。陈纪武说,一般情况下10亩稻田至少需要1亩晒场,他家150亩稻田就要15亩晒场。但现在随着乡镇开发建设,根本没有这么大的空地。谷物晾晒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种粮大户扩大种植面积最主要的瓶颈。“今年一年我除了卖粮收入外,还利用自家农机帮周边农户插秧、植保,全年利润有近二十万元。我打算借这个机会添些设备,再扩大种植面积。我还想到现代化农业发达的省份走一走,看看别人怎么机械化种粮,把庄稼种得更好!”陈纪武期盼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