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随地吐痰”

31.05.2018  04:54

 

随着文明城市创建的不断深入,靖江城市面貌发生了华丽转变。然而在日益整洁的市容环境中,仍存在随地吐痰这样不和谐的现象。在此前我市一家网络媒体制作的市民最反感的陋习排行榜中,“随地吐痰”就以五颗星高居榜首。

 

在近日的随机走访中,记者发现,随地吐痰的现象存在于我市不少公众场合。昨天下午,在泰和国际城附近人民路至车站路的一段路程中,记者遇到两人饭后步出店门时或是在行路过程中,随地吐痰。大润发超市出口处,一位市民在步行进入地下停车库时,边走路边吐痰。人民医院的步道上,也有过往市民向草丛吐痰的现象。

 

痰液清理起来很麻烦,用扫的肯定不行,擦的话又感觉特别不卫生。”城区一家医院的清洁人员告诉记者,地砖地面如果沾染痰液,及时清扫时撒些水,用拖把拖一下基本就可以了,但是水泥路面、行道路面就比较难处理了。痰迹一旦清理不及时,就会留下明显印记,十分影响环境。

 

记者在商场、医院、公园等处,随机采访了一些市民对随地吐痰的看法。几乎所有的市民都表示知道随地吐痰是不好的习惯,有少数承认自己也存在这种坏习惯,有的则表示在遇到想吐痰的情况时,会用纸巾包裹,再扔到垃圾桶中。“随地吐痰的行为既不卫生,又不雅观。本来挺干净的地方,你吐口痰对别人也不礼貌,而且这样也会传播细菌,对大家身体也不好,大煞风景。”喜欢在公园散步的市民蔡先生表示,曾遇到过有人随地吐痰的现象。“我记得小时候,我们教室门外都会有一只痰盂,老师就教导过我们‘吐痰入盂’,我至今都一直牢记。”80后市民小马说。马洲公园一位环卫工人告诉记者,现今市民素质已经提高了很多,但是在日常的打扫过程中,还是会发现随地吐痰的现象。

 

记者查阅资料了解到,清光绪年间,全国首部公办学堂使用的《简易识字课本》中就有“若有痰唾,勿吐于地”的警句。这大概是我国最早的禁止随地吐痰的官方呼吁。2006年10月,中央文明办、国家旅游局联合颁布的《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首条内容便有“不随地吐痰”。这些都说明我国对于“随地吐痰”这一陋习的管理、约束由来已久。在这方面,近年来,我市一方面通过多举措宣传教育、志愿者引导等途径,让公众知晓“不随地吐痰”的原由、道理,另一方面,通过不断提升市容环境,加大管理力度等举措,让市民懂得珍惜家园环境,自觉转变陋习,形成共同维护城市优美环境的共识。

 

【文明解读】

 

不随地吐痰,乍看之下是一件微乎其微的小事,但其中体现的是市民素质,彰显的是城市文明。随地吐痰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有两点:一是由人们的不良生活习惯导致,另一个是由于人的文明意识淡薄。无论是哪一点原因,都与我市建设高水平文明城市的目标不相符合。

 

如果说吐痰是一种习惯,那么人应该懂得常识,努力养成好的习惯,而不能任由的坏习惯来支配自己。这就需要我们脑中有文明意识,随时随地保持身体力行,让不吐痰的好习惯占据“主流”,成为自然。美丽的城市环境会被随地吐痰所破坏,我们的健康更会被随地吐痰所伤害。不随地吐痰,不仅仅是保护环境、保护他人的健康,更是一种文明、一种礼仪、一种对他人的尊重。

 

维护文明城市的良好形象,需要每一位市民的共同努力。愿每个人从不吐痰这件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为打造干净整洁、健康清新的城市环境努力,让我们共同的家园更加美好。少吐一口痰,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就多了一份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