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忽视图书手感

11.05.2015  11:43
      观点持有人: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神经学教授 大卫·林登

        核心观点:

        ●当读者触碰书页边缘或书皮的亚麻纹路时,默克尔小体就开始起作用了。

        ●人们喜欢触摸图书,但是触摸的欲望会由于恐惧传染病而被削弱。

        ●尽管电子书的界面能够模拟实体书的美观字体和版式设计,却“没有手感”。

        书商不应忽视消费者对实体书外观品质的感官反应。

        我有一个怪癖:每当我家附近的书店在前端展柜上推荐我的新作,我都喜欢在展柜附近悄悄观察我的潜在读者群。这个多年的癖好恰恰让我学到了不少知识。

        爱上“触书”的四种理由

        首先,人们喜欢触摸图书,但是触摸的欲望会由于(通常下意识地)恐惧传染病而被削弱。如果桌子上成堆放置的图书变得脏乱,就会加深此前被他人触摸过的印象,让人大倒胃口。

        其次,消费者在挑选图书时,还会衡量其重量,尽管这个过程也不一定是有意为之的。一本书的最佳质量取决于个体读者、作者和图书体裁,因此不能一概而论。我主要针对一般读者撰写关于大脑功能的读物,对于这样的图书适合长度在220页到280页之间——篇幅再短一些,读者会质疑阐述的完整性;篇幅再长一分,又会让许多潜在读者望而却步,不愿耗费过多精力研读科学。

        再次,阅读习惯差异也很大,有人只读封套小字,有人喜欢直奔正文。根据我的经验,后者更有可能购买我的作品。我的图书一般都配有插图,因此更容易立刻吸引读者。如果读者翻开一页,恰恰看到他们感兴趣的插图和标题,我猜他们很可能会购买那本书。

        最后,也是关键的一点在于,图书不是简单的文本集合。就像上世纪30年代一些营销专家指出,尽管电子书的界面能够模拟实体书的美观字体和版式设计,却“没有手感”。我也观察到,消费者喜欢让自己的手指游走在书页之间,游移在封套之上,通过这样的体验来衡量作为实体存在的书籍。

        科学解释如何偏爱感知图书

        我们的手掌与指端隐藏着数量庞大的神经末梢,能够感知细微力学和电学变化。除了传达冷、热、痛、痒等信息,还能传递各种触觉,与本文最相关的就是默克尔小体和迈斯纳小体(二者分别以其发现者、19世纪的两位解剖学家命名)。

        迈斯纳小体是皮肤的触觉神经末梢,可以感知到物体轻轻滑过皮肤。比如,手指触及书本并将其拿起时,迈斯纳小体会向脊髓内的神经元发送信号,使相关的手指和肌肉收缩,在拿起书时增加握力直到滑动感消失,这一过程让施动者动作精准且用力最少地完成抓握。迈斯纳小体调节的抓握控制是在脊髓内巡回完成的,属于反射,所以不会被人们意识到。读者们拿起书来翻阅时无需考虑,便自然而然地把书拿得更紧。

        虽然指尖的迈斯纳神经末梢分布密集,但记录显示它们并不能分辨出物体的最佳特征。当读者触碰书页边缘或书皮的亚麻纹路时,默克尔小体就开始起作用了。默克尔小体在嘴唇和舌头上分布的也很多,但是没人会用这些部位去感触图书。来自默克尔小体和迈斯纳小体(及其他触觉神经末梢)的信息传递到大脑,经过一系列加工处理就形成了对物体的触感以及对其喜好与否和实用价值的判断。

        “热感应”图书封面面世

        在当下这个数字时代,繁华商业区的书店如何保住其商业和文化枢纽的地位一直是热议话题。开辟社交空间并提供饮食、阅读和活动服务、精心推出店长推荐,这些都是不错的策略。如果实体书店想要生存,做到这些还不够,他们还须要提供“手感”上乘的图书,让读者的第一感觉非常舒适。

        今年3月5日,维京出版社发行了林登(Linden)的《触觉:关于手、心、脑的科学》,这是一部关于感官的科普作品,主要关注触感及其对于人类发展和文化的重要性,该书封面采用了热感应技术。

        维京出版社发行人乔尔·里克特(Joel Rickett)说:“这部作品再现了我们不同级别的感官,并指出触觉塑造出了自我和人类社会。现在人们对神经学的兴趣与日俱增,很高兴看到高质量的大众科学能被智慧的受众欣然接受。”

        维京出版社与克莱斯印刷厂(Clays)合作开创了热感应封面,里克特相信这种技术用在主流图书上应该是业内首创,他说:“我们赋予图书以生命,同样也给书商们带去福音,让他们的顾客愿意接触图书并与之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