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之伟力 淮安人民在抗战中

25.08.2015  16:39
不朽之伟力 淮安人民在抗战中 - 新华报业网
不朽之伟力 淮安人民在抗战中 - 新华报业网
不朽之伟力 淮安人民在抗战中 - 新华报业网
不朽之伟力 淮安人民在抗战中 - 新华报业网
不朽之伟力 淮安人民在抗战中 - 新华报业网
来源: xh.xhby.net

  浩浩汤汤的洪泽湖如泣如诉,纵贯南北的大运河涛声澎湃。任凭时光过去了大半个世纪,这湖水、这河水依然汩汩作响,仿佛在不倦地言说着淮安大地上曾经书写的壮丽的史诗——

  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有4块涉及淮安;

  新四军共7个师1个独立旅,其中5个师和独立旅在淮安战斗过;

  新四军军部驻扎盱眙黄花塘两年零八个月,为史上最长;

  惊天地泣鬼神的刘老庄战斗发生在淮安,拉开新四军反攻序幕的车桥战役发生在淮安;

  新四军三师抗战胜利后开赴东北时,由初到淮安时的8000多人,发展到了35000人;

  ……

  且不说在烽火八年的江苏史篇中,即使在中华民族的抗战史册上,淮安都有着特殊的分量。而赋予淮安抗战史以特殊分量的,既包括始终以鲜血与生命保护人民的铁的新四军,又包括与军队同仇敌忾、同甘共苦的淮安人民。在共赴国难、保家卫国的岁月里,英雄的淮安人民身上,到处蕴藏着、释放着、展示着同日本法西斯坚决斗争的不朽之伟力。

  星火赤子同心赴国难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寇的铁蹄在蹂躏着中国的土地,成千上万的同胞惨死于日寇的刀枪之下。1937年12月,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造成30万同胞罹难;短短一个月后,在盱眙,2000多同胞被日寇疯狂残杀,8000多间房屋被烧成废墟;1939年3月1日,从徐州、连云港南下的日寇占领淮阴、涟水等地,从此淮安人民陷入了漫长而深重的灾难中……

  危急中,淮安赤子毅然点燃了淮安抗战的星星之火——

  1937年11月,在苏、锡、常一带党的外县工作委员会工作的淮阴籍青年宋振鼎遵照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徐烈(张爱萍)、吴缄(吴仲超)关于“回到家乡,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救亡团体,建立民众抗日武装”的指示,回到淮阴,传达上述指示,并提出建立抗日民众团体的主张。与此同时,李干成、吴觉、谢冰岩等一批在土地革命时期被国民党囚禁的原共产党员陆续出狱,陈亚昌、陈书同等在外地读书、工作或当年避难出走的有识之士也纷纷返回家园,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1937年底至1938年初,淮安各地抗日同盟会相继成立,抗日救亡群众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938年2月19日,苏北抗日同盟总会在淮阴城召开成立大会,推选宋振鼎为理事长,谢冰岩为秘书长。苏北抗日同盟总会是当时苏北地区影响最大的抗日救亡运动团体,淮安成为苏北地区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

  苏北抗盟成立后,先后派人赴武汉、山东等地寻找党组织,要求在党的领导下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初,中共山东分局和苏皖特委根据党中央“巩固鲁南,向苏皖发展”的战略方针和淮安人民的强烈愿望,派遣干部重建淮安党组织。

  有了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淮安人民的抗战星火很快就形成了燎原之势——

  1939年3月中旬,“淮阴县抗日义勇队”在淮阴县张圩成立,并很快发展到200多人;3月12日,以李干成为队长的“涟水县抗日义勇队”成立,并于4月5日在涟水县时码乡鲁渡打响了涟水抗日第一枪。在抗战初期的淮安,还有“淮安民众抗日自卫队”等多支抗日武装。家国危难之际,他们挺身而出,与日本侵略者及地方反动势力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淮安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激流军民团结抗日寇

  正当淮安人民在日寇的炮火中奋起抗击时,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从各个方面挺进江淮平原和洪泽湖地区——

  1939年10月,罗炳辉率新四军第五支队到达皖东,开辟了以盱眙县半塔(今安徽省来安县境内)为中心的淮南津浦路东抗日游击根据地;

  1939年12月,张爱萍领导的新四军第六支队第四总队已经活动于洪泽湖地区;

  1940年8月中旬,黄克诚领导的八路军五纵进入淮海区。重建新四军军部后,五纵改编为新四军三师,成为淮海、盐阜区抗战的中流砥柱;

  整个抗战期间,新四军共有5个师和1个独立旅在淮安大地战斗过;

  ……

  久旱盼甘霖,神兵从天降!八路军、新四军主力部队的到来,让淮安人民看到了希望,淮安抗战也由此迎来了曙光!

  1941年9月,遵照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关于“实行主力部队地方化”的指示,在淮海区,主力像撒种子一样,迅速地“”下去,带动和培育地方武装,形成了主力军、地方军、民兵三结合的抗日武装体系。

  武装起来的淮安人民,与人民的军队同仇敌忾,对日、伪军展开了殊死斗争。

  历史不会忘记,面对日军野蛮残酷的“扫荡”、“蚕食”,新四军主力及地方抗日武装灵活运用“麻雀战术”、“猫捉老鼠战术”、水上游击战术等歼敌方法,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仅驻守淮海区的新四军三师十旅就与日伪顽作战1560余次,歼敌2万余人!

  历史不会忘记,1943年3月18日,新四军三师七旅十九团二营四连在淮阴刘老庄,以区区82人抵抗1000多名日伪军的疯狂围扑,从拂晓到黄昏,未进一滴水、一粒米,在毙伤了400余名敌人后全部壮烈殉国。八路军总司令员朱德、新四军代军长陈毅对刘老庄82名烈士给予了高度评价,刘老庄一战被誉为“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

  历史不会忘记,1944年3月5日起,在新四军一师师长粟裕的指挥下,我新四军以较小的代价取得了车桥大捷,拉开了华中敌后战场战略反攻的序幕。在这场具有转折意义的大捷中,运送部队辎重,支援粮草物资,淮安支前大军浩浩荡荡,蔚为壮观!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在全民族抗战的时代激流中,大胡庄战斗、郑潭口战斗、西顺河阻击战……在淮安大地上,在一次次战斗中,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迅速成长壮大,地方抗日武装迅速成长壮大,淮安人民迸发出了惊人的力量!

  丰碑血沃江淮铸忠魂

  从1938年1月到1945年9月,日寇盘踞淮安八年(半),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

  八年间,据不完全统计,淮安人口伤亡达18万余人,其中被杀害、致残、失踪等直接伤亡达3万余人,被损毁房屋12万余间。盱眙大屠杀、盐西大屠杀、血染大胡庄、血洗钱老庄……“村村出殡,家家戴孝”的惨景一次又一次出现,淮安人民所遭受的深重的苦难,绝不能仅仅用冷冰冰的数字来概括。

  也正是日本法西斯的残暴,激发了淮安人民坚决抗战到底的决心。

  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里,淮安地处敌、顽、我三方争斗中心,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超乎想象!全国诞生了19块抗日根据地,而淮安地区就涉及到其中的苏北、苏中、淮南和淮北4块!1943年1月10日,新四军军部、中共中央华中局移驻盱眙黄花塘,直到两淮解放移驻淮阴城,军部在黄花塘地区长达两年零八个月!黄克诚率主力一部来到淮海区时,仅有兵力8000余人,两淮战役结束后,包含有众多淮安子弟兵在内的新四军三师35000余名将士,到东北开辟新的战场,占到当时我军在东北兵力的三分之一!

  “新四军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淮安人民在抗战中喊出的赤诚之语,激励着将士们奋勇杀敌,也最为有力地显示了淮安人民的赤子之心拳拳、抗日铁骨铮铮。

  抗战中,淮安大地上军民同呼吸共命运,上演了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1942年冬,在淮北反“扫荡”激烈进行的时候,新四军第四师参谋长张震的夫人马龄松在三庄村(今属洪泽县)的衡洪言家生下了一个男孩,乳名“五四”。反“扫荡”战斗胜利后,四师又要出发执行新的作战任务。这时的小“五四”刚满月,正是嗷嗷待哺的时候,马龄松却要随部队出征,只好将孩子寄养在大孙庄孙大嫂家。部队开拔后,孙大嫂把“五四”当做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精心养育。为了保证有足够的奶水哺育“五四”,她硬是狠心断了自己小女儿的奶,用米糊喂女儿。两年后,马龄松随四师后方医院迁到洪泽湖西岸的半城,从孙大嫂家接回小“五四”,孩子长得结结实实,张震夫妇激动不已,不住地感谢孙大嫂对“五四”的养育之恩。

  在倾力支持军队抗战的同时,普通淮安群众面对侵略者、面临生死考验,也展现出了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涌现出了一批抗日英烈:淮安的“王二小”王元甲、誓死不低头的保三娘、盘肠大战的朱启勋……

  正如毛泽东所说:“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真正的铜墙铁壁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他们身上的不朽的伟力,与人民的军队一起,构成了淮安,也构成了整个民族抗战胜利的力量之源!周洋马婷

  ——在新四军军部先后十个驻地中驻扎时间最久

  新四军黄花塘军部

新四军部分领导人在黄花塘军部合影

  ——苏北抗战史上『最坚决与最壮烈的战斗』

  刘老庄战斗

八十二烈士纪念碑,由张爱萍上将题写碑名

  ——苏北地区覆盖范围最大的群众性抗日团体

  苏北抗日同盟总会

苏北抗盟成立旧址

  车桥战役

  ——最早揭开华中局部战略反攻的序幕

车桥战役纪念碑

  ——抗战中在全国影响最大的抗日救亡少儿团体

  新安旅行团

新旅”团员在写抗日标语 编辑: 廉昕朦、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