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再驾“蛟龙”入深海
做“四讲四有”合格党员
榜样的力量
新华报业网讯 “亲爱的党,生日快乐!”7月1日,一个特别的声音从太平洋某个不知名深处遥遥传回国内,让人感到无穷的力量。
发出这个铿锵声音的,是被誉为“深海蛟龙”的中船重工第七〇二研究所四室党支部书记叶聪。此刻的他,正在太平洋上执行“蛟龙号”载人潜水器2016年试验性应用航次任务。
叶聪拥有各种名誉头衔,比如“中国深潜第一人”“载人深潜英雄”,曾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此时此刻,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叶聪只有一个名字:共产党员。
37岁的叶聪,常说自己是幸运儿。他大学毕业刚到七〇二研究所,就赶上国家863重大计划重大专项——“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项目提上议事日程。在此之前,人类利用深海载人潜水器探索海洋已经走过50多年历程,全世界只有美国、法国、俄罗斯、日本等国相继研制成功5艘深海载人潜水器。在这个海洋技术开发的最前沿与制高点,中国仍然是一片空白。
勤奋好学的叶聪迅速掌握了潜水器相关专业知识。2003年,刚工作两年的叶聪被任命为“蛟龙号”总布置主任设计师。总布置是整个潜水器设计的主线,所有潜水器设备的功能、指标、接口都需要通过总布置主任设计师来协调和配置。而当时,国际上对深海载人潜水器的设计并没有现成的规范可循,相关资料更是难得一见。
“我最大的优点,就是愿意不厌其烦地去做一件事。”随后几年里,叶聪把设计图纸修改了几百遍。每一个部件都经过他的精确计算,有时候甚至要一厘米一厘米地去计算,操作时间也要精确到秒。总布置设计之余,叶聪还参与了潜水器结构、推进、观通、水声、水面支持等部分的设计和协调工作,为载人潜水器的成功研制立下汗马功劳。
“蛟龙号”问世,向世界证明中国人已经掌握了深海载人潜水器自主设计、集成创新等核心能力。作为技术骨干,叶聪很快迎来又一个挑战:驾驶载人潜水器进行深海试验。
每一次海试挑战前,叶聪总抢着说“我下!”这让七〇二研究所所长翁震平印象深刻。作为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台大深度载人潜水器,各项性能指标都需要进行大量海上试验来验证和改进,其间风险显而易见。“茫茫大海中,内径只有2.1米的‘蛟龙号’就像芝麻粒一样小,还从来没有中国人下去过。”
2009年到2012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四度进行海上试验,累计下潜51次,叶聪个人承担了38次试验任务。50米下潜时,“蛟龙号”离开母船后遭遇通讯故障,在茫茫大海等待了两个多小时才恢复通讯;挑战3000米下潜时,遇到绝缘故障;5000米试验回收时遇到暴风雨,母船迟迟找不到“蛟龙号”……每一次深度的突破,叶聪都是第一个参与者与见证者,因此得了“深海的哥”的美名。
2012年6月24日,由叶聪驾驶的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试验海区创造了7062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最新纪录,这也是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标志着中国具备了在全球99.8%的海洋深处开展科学研究、资源勘探的能力。
“蛟龙号”成功了,而叶聪的使命并没有完结。作为国内首位载人深潜主驾驶员,叶聪随后担任了我国第一代职业潜航员培训导师,先后完成了项目策划、总体教材编写、理论和操作培训,成为我国载人深潜领域潜航员专业的开拓者和创始人。
2014年,叶聪再次“掌舵”担任观光型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2015年12月,他主持研制的世界最大全通透载客潜水器“寰岛蛟龙”在三亚顺利投入试运营,成为国内首个获得中国船级社认证的观光潜水器,填补了国内观光潜水器市场的空白。今年5月22日,由七〇二所研制、叶聪担当总设计师的“寰岛蛟龙2”载客潜水器在完成总装建造、陆上联调及水池试验之后,启程运往海南开展海上试验。
今年初夏时节,叶聪再一次打包行囊,踏上“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试验性应用航次的新征程。太平洋的海风吹拂着他的脸庞,“敢下五洋捉鳖”的中国梦再一次在他的心中激荡。在“深海日志”中,叶聪用工整的字迹写下这样一句话: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本报记者马 薇
编辑: 周莉娜